二、怪状的背后:“后情感主义”特征逐渐显露
上述各种类型节目的怪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首先低俗情节的无限放大成为博取高收视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相亲类节目还是情感故事类节目,均有低俗情节被刻意放大的情况出现。尤其是在相亲类节目中,为了一定的节目效果,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可以被大肆讨论,嘉宾们要敢说露骨的言语、要敢秀出格的行为,甚至连颇具争议的“网络红人”都可以在节目中口无遮拦地自暴隐私,而这一切低俗的内容都成为了电视人追求高收视的“救命稻草”,节目中所呈现出的情感特征更是残缺的、不完整的、甚至是为了效果而人为制造的。
其次,情感事件或人物身份的伪造洞穿了本真情感的纯洁与神圣。近年来,情感故事类节目一直被诟病与质疑的就是其真实性问题,而“伪情感故事”、“情感专业户”等词汇就是对其真实性的讽刺而且一直延续至今。一直以来不断有网友揭发部分节目当事人的虚假身份,认为这种虚假的情感践踏了观众的本真感受,成为了被戏拟和反讽的原材料。而相亲类节目的出现则将电视打假风暴又推上了一个高潮。在网络中不断有网友爆料某节目的诸多嘉宾身份有假,极有可能是节目组找来的托。而果真如此的话,电视相亲类节目则是将温馨的相亲异化成了虚假的秀场,美丽的爱情、真诚的品质、传统的道德底线全部都黯然失色。此外在一些医药卫生类节目中,身份造假的嘉宾夸大其词,违反科学,利用观众对其“专家”身份的信任欺骗观众的情感。
第三,情感成为商品进行交易与买卖。在许多情感故事类节目中都会打出这个的口号:重金征集情感线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表明了商品化的铜臭侵蚀了节目的内在本质,情感的商品属性超越了精神属性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各种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雷同情感更是完全颠覆了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种成批量生产的电视情感再次证明了“我们的认知性内容被操纵、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所操纵”的后情感主义审美取向。
从总体上看,上述电视制作怪状所呈现出的特点与西方学者提出的“后情感主义”的审美趋向较为相似。“后情感主义”的概念均来自英国社会学家梅斯特洛维奇的著作《后情感社会》,在作者看来,“当前西方社会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其中合成的和拟想的情感成为被自我、他者和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普遍地操纵的基础。”[1]后情感社会的明显标志之一便是“不仅认知性内容被操纵了,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操纵了,并且由此转换成为后情感”[2]。后情感主义崇尚当下的快感与享乐,推崇残缺、不完整、虚幻的、人为制造的情感。在近期的电视节目中,这种后情感主义的价值取向愈演愈烈,不管是电视相亲类节目还是情感故事类节目,它们均抛弃了传统情感主义对于本真、自然、崇高的情感的推崇,使得淡薄、虚拟、可替代、可交易的情感占据上峰,尤其在电视相亲类节目中,很多所谓配对成功的嘉宾自爆内幕,声称下了舞台后就分手,这使得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变成了纯粹的身体交流和逢场作戏。“后情感主义”对人的精神会产生腐蚀作用,因为它使人们的情感“被物欲、肉欲、快感所操作,呈现为一种不真实、虚妄性、无根性和易碎易变性,甚至是可以虚拟、替代和交易的。”[3]而电视传播中出现了“后情感主义”的趋向,使得节目只提供快感,不讲求意义,真挚让位于伪饰、虚幻替代了实在,最终导致的是意义追求的虚位以及电视人职业道德的丧失。
[1] 傅守祥:《审美化生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2] 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伦敦:塞奇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3] 傅守祥:《审美化生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