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当红不让VVV5
当红不让VVV5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916
  • 关注人气:2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塑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审美正义与人文价值(2)

(2009-10-31 09:53:01)
标签:

杂谈

分类: 科研学术

二、意义追求的虚位——“后情感主义”语境下的情感节目审美悖论

    伴随着文化消费趋势的愈演愈烈,文化成为商品的逻辑不断吞噬着传统文化理念,平面化、无深度、符号化、狂欢性都成为了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的重要特征,从传统的情感主义转向后情感主义。后情感与后情感主义的概念均来自英国社会学家梅斯特洛维奇的著作《后情感社会》。他认为西方社会已进入“后情感社会”,这种后情感社会的明显标志之一是全社会已经和正在导向的“一种新的束缚形式,在现时代走向精心制作的情感”、“不仅认知性内容被操纵了,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操纵了,并且由此转换成为后情感”[8]。在文化消费的社会语境下,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的情感模式变迁也恰恰印证了电视情感类节目在意义追求方面从注重精神内涵到空洞虚位的转变。

    首先,低俗情节的无限放大成为博取高收视率的重要手段。2008年广电总局向全国各地方台下发了一则“整改令”,禁止情感类节目低俗化。媒体认为这次下发整改令的导火索是深圳卫视的《情感对对碰》节目。节目中某一期曾经请来了争议人物芙蓉姐姐做嘉宾,而主持人在节目中非但没有正确引导人们的审美心理,反而是鼓动芙蓉姐姐跳抽筋舞,谈潜规则。整个节目低俗不堪,导向有误,严重违背了情感类节目的初衷。

    其次,情感事件的虚构伪造洞穿了本真情感的纯洁与神圣。近年来,情感类节目一直被诟病与质疑的就是其真实性问题,“伪情感故事”、“情感专业户”等词汇就是对其真实性的讽刺。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曾讲述了一个“妻子变弟媳”的故事,当事人张斌与妻子刘梅发生感情纠纷导致分手,张斌后来发现刘梅竟成了他弟弟的妻子,于是张斌怀疑是弟弟拆散了他的家庭。三人在荧屏上争得面红耳赤,许多观众还为他们的“感情悲剧”流泪,谁也没有怀疑其真实性。然而节目播出的当晚,就有网友发帖揭露说,张斌就是《谁在说》节目中害得女孩失去子宫还甩了人家的人。[9]当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情感态度被颠覆后,情感类节目热衷于通过虚假故事制造情感也就不难理解了,只不过这种虚假的情感践踏了本真感受,成为了被虚拟和反讽的材料罢了。

    第三,情感成为商品进行交易与买卖。许多情感类节目都会提出“重金征集情感线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表明了商品化的铜臭侵蚀了情感类节目的内在本质,情感的商品属性超越了精神属性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雷同情感更是完全颠覆了真实情感的异质性,人们的认知性内容被操纵、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所操纵。

    最后,工具理性下获得的快适情感。当前社会对“工具理性”的过分依赖,使得价值理性退居其次,“是否有用”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尺度,其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遮蔽了人文价值取向。同样,电视情感类节目中对测谎仪的青睐给人一种假象,即本真自然的人类情感与诚信品质必须在工具理性的原则下才能获得,甚至是要以破坏人际关系为代价。“后情感主义是一种情感操纵,是指情感被自我和他者操纵成为柔和的、机械性的、大量生产的然而又是压抑性的快适伦理。”[10]节目对测谎仪的使用摒弃了情感主义时代的道德伦理,仅仅诉诸于日常生活的快感与舒适,沉浸在模拟的、虚幻的、人为制造的、残缺的情感之中,背离了情感类节目本应具有的审美正义与人文价值,加速了社会的道德恐慌与伦理失范。这种以高科技支撑的文化形态究其本质是一种反审美的视觉与听觉文化,它消解崇高的意义,摧毁了美好的精神,吞噬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规范,使情感类节目的审美功能沦落为纯粹的消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