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塑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审美正义与人文价值(1)

(2009-10-31 09:48:16)
标签:

杂谈

分类: 科研学术

作者   李翔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电视受众方向08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一段时间,心理测试仪被引进电视情感节目,用来探寻真相,化解信任危机,引起社会广泛的争议。虽然情感类节目引进测谎仪会在节目形态、矛盾冲突等方面产生新的表现元素来吸引受众,但却反映出当代情感类节目缺乏审美正义与人文价值的弊端。因此,消除浮躁心理,重塑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审美正义与文化伦理,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情感类节目  情感制作  文化语境  后情感主义

 

    情感类节目是近年来拉动电视收视的一股新生力量,它既是电视媒介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的结果,更是社会转型期公众强烈精神需求的产物,为公众构建了一个公共的情感交流平台,使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获得潜移默化的心灵熏陶、道德历练,促使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不过随着情感类节目的火爆,一部分节目开始剑走偏锋,在节目制作方面出现了诸多怪状,尤其是测谎仪的引进,使情感访谈变为情感审讯,最终导致了节目意义追求的虚位,因而重塑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审美正义与文化伦理也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制作形态转变:从“心灵花园”到“极限情境”下的电视实验室

    1.真情沟通,打造电视荧屏温馨的“心灵花园”

    情感类节目在创作形态上最初主要以谈话作为交流的载体与依托,透过节目主人公、主持人、专家和观众的交流,为整个节目营造了一种温馨、平等、自由的氛围。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力曾讲到:“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必须要经过某种表达;若脱离表达,就不可能有更高的形式的存在。”[1]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能力与个性,都是我们与他人及环境交流和调适的结果。”[2]情感类节目为处于转型期的公众构建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沟通、交流促进了人与人的理解与和谐,减轻了压力,消解了烦恼,调整了情绪,增强了人的归属感,规范了公众的行为和道德价值观。因而这个交流平台是“一种达至社会倾诉的制度性安排,有利于形成一种社会学的所谓‘安全阀’效应”。[3]像《人间》、《真情》、《谁在说》等优秀情感类节目都是主要以谈话的形态出现,成为电视荧屏上的“心灵花园”。

    2.情境体验,挖掘真正的自我外现和表现

    随着真人秀这种节目形态与制作理念的流行,以谈话为主的传统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创作重点也开始向真人秀样态变化,这种样态的典型代表就是安徽卫视推出的《第12夜》。节目第一季以大胆的“试离婚”为表现重点,记录了三个不同家庭的婚姻危机以及主人公在试离婚期间对婚姻的反思,体验没有另一半的生活。黑格尔认为:“情境就是更特殊的前提,使本来在普遍世界情况中还未发展的东西得到真正的自我外现和表现。”[4]。而《第12夜》恰恰就在“自我外现和表现”上下足了功夫。所谓“试”,就意味着将当事人置于一种特殊的情境中。通过特殊情境的构建,使矛盾的双方冷静地回忆与分析自己在婚姻中扮演的角色,回味对方的长处,从而产生从敌对仇视到包容理解,从厌倦麻木到有新鲜之感的效果。

    3.极限情境,构建情感检验的实验室

    戏剧家萨特在谈到其剧作《死无葬身之地》时也曾这样表述:“这不是一个讲抵抗运动的戏,我感兴趣的是,极限的情境以及处在这种情境中的人的反应。”[5]情感类节目恰恰通过对测谎仪的使用,人为地将情感当事人置身于一个极限情境,通过问题敏感程度的逐级递进,让人物在其中做出强烈的反映,从而达到最具戏剧化的传播效果。通过测谎仪,电视情感类节目将当事人置于极限情境中,使其接受着或合理或荒谬的电视实验,检验着处于情感漩涡中各色人群的人性道德,观众则透过电视屏幕观看着实验的全过程。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认为剧院是检验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的实验室,我们的电视情感类节目似乎也已经转变成了检验人的行为的实验室。不仅观众可以在节目现场对事件主人公的行为进行犀利的点评,就连我们平日只能在一些刑侦剧中看到的测谎情节也已经完全被复制到节目中。在测谎仪的威慑下,测谎对象很难隐瞒真相,充满人情味的情感访谈也摇身变成了严肃冷酷的情感审判。虽然相关制作人员声称测谎环节并不是情感类节目的核心,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但事实上,加入了测谎环节的电视情感类节目,已经成为了“以思想情感体现在体肤方面的表现作为表达的手段,把意志与情感变成客观的(可以目睹的)”,[6]因为测谎仪所揭示的诸如心跳、血压、呼吸、、脑电波、声音等生理变化参数是检验当事人诚实与否的重要指标,而这些参数一目了然地揭示了当事人当下的意志与情感,即是否在说谎。

    虽然加入测谎仪之后会让情感类节目更加戏剧化、更具张力,更有看点,但是它在伦理道德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这种情感实验也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舆论认为:婚姻、家庭、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社会关系,其中的真话假话很难以简单的是与非来判断,加上仪器的准确率也不能达到100%,如果操作不当,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会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7]相关专家认为,用测谎仪来验证受访者是否说谎,表明此类节目已经走向“穷途末路”。从最初构建电视“心灵花园”被津津乐道、再到意欲打造成情感检验实验室而饱受争议且最终面临穷途末路,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变革既反映着节目意义追求的变化,同时折射出社会文化语境下审美取向的新特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