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生新闻节目收视纵览

(2007-11-22 18:22:01)
 根据《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报告2007-2008》,2006年观众平均每天花费22.8分钟收看新闻节目,占其总收视时长的12.95%。全国127个样本市县480个频道中,27%的频道以新闻节目见长,新闻节目播出集中于19:00~22:00黄金时段,占据全天1/4播出份额,其中傍晚时段新闻节目播出占据全天20%以上播出份额。傍晚和晚间黄金时段是新闻节目全天收视的高峰,各级频道在短短5小时内充分角力;早间和深夜时段虽有较高新闻节目播出量,但尚未培育起成规模的观众收视。

    在不少区域市场上,本地民生新闻凭借服务性和贴近性,在与中央级和省级卫星频道的新闻节目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地域性和贴近性很强的电视民生新闻板块,在各地区的内容表现形式、观众结构等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质。


杭州地区:方言小胜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作为一个旅游休闲城市,当地市民的娱乐休闲方式和场所有很多。2007年上半年杭州电视人均收视时间为160分钟,与周边的一些城市相比,其电视人均收视时间偏低(上海193分钟,南京190分钟)。在杭州,3%~4%的收视率对一个节目来说是相当不错了。

    民生新闻尤其是方言的民生新闻栏在杭州地区取得了很不错的收视成绩,其不仅是杭州各主要频道的核心节目板块,且在杭州地区所有节目的收视排行榜中也占据了显著的位置。


栏目收视表现
    在杭州,不论是省台还是市台,各主要频道都有自己主打的民生新闻栏目。从时段设置上看,省台和市台的民生新闻主要编排在18:00和21:00左右播出,从播出时长来看,省台和市台的民生新闻时长多为1小时之内,大部分为30分钟左右。由于覆盖全省,省台的主要民生新闻节目都是以普通话为主,而对于杭州市台来讲,《我和你说》、《阿六头说新闻》则是以杭州本地方言为主。

    杭州2007年上半年新闻节目收视排名前10位中,民生新闻获得了半壁以上的江山,从具体栏目来看,杭州市台的两档方言类民生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和《我和你说》的收视率明显高于其他新闻节目,分别达到了8.04%和6.75%,这在整体收视偏低的杭州实属不易,并且在所有节目收视排名中,这两档节目也是名列前茅,长期占据所有节目收视率排行榜的冠亚军位置,平均收视率超过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其他新闻节目平均收视率相差不大,收视率在2%~3%左右。


观众构成
    从性别来看,浙江省台的民生新闻基本上都是以男性为主,其中浙江教育科技频道的《小强热线》男性观众比例达到了56.2%,杭州台的两档方言民生新闻节目的观众群女性稍高于男性,《新闻60分》和《范大姐帮忙》男女观众比例基本相当;从年龄来看,45~54岁是各民生新闻的主要收视群体,其中浙江省台的《范大姐帮忙》和《1818黄金眼》15~24岁年龄观众的比例也达到了15%左右,对于25~34岁人群,《新闻60分》和《小强热线》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5.7%和22%,65岁以上人群在各民生新闻中所占的比例整体并不是特别高;从学历来看,初高中文化水平观众是民生新闻的主要观众群。《阿六头说新闻》和《新闻60分》大学观众的比例接近20%,而《我和你说》和《走进今天》小学以下观众的比例也超过了20%。


南京地区:大板块对抗
    作为《南京零距离》的诞生地,南京地区民生新闻的收视竞争也相当激烈。在南京,各电视台主要的民生新闻合计有6档,其中省台有4档,市台有2档(见表4)。从播出时段来看,与杭州不同的是,南京地区各主要频道的民生新闻都集中在18:00~20:00播出,且在南京地区的民生新闻节目大部分都是大板块播出,时长为60分钟左右,最长的民生新闻节目播出时间达到了90分钟。不论是省台还是市台,主要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还都是以普通话为主。


栏目收视表现
    在南京,上半年新闻节目收视排名前10位中有4档都是民生新闻。收视率最强势的新闻节目是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平均收视率为7.20%,市场份额为20.1%,不仅仅是新闻节目中排名第一的民生新闻,在所有节目的排行榜中也名列前茅。新闻节目中排名第二的是南京新闻综合频道的《周涛讲故事》,《直播南京》排名第三。民生新闻在南京地区新闻节目中的收视率可以分为三个梯队,处于第一梯队的节目是《南京零距离》,在第二梯队的则为《直播南京》和《绝对现场》,收视率在3%左右,第三梯队的节目为《服务到家》等,其收视率在1.5%之下。


观众构成
    从性别来看,南京地区民生新闻观众以男性居多,江苏城市频道的《绝对现场》男性观众达到了54.8%;从年龄来看,和杭州地区一样,45~54岁是主要收视群体,25~34岁人群在江苏教育频道的两档民生新闻《服务到家》和《新闻地理》中占到了20%以上的比例,其在南京十八频道的《标点》节目中占的比例更高(33.7%),是《标点》观众构成比例最高的人群,65岁以上人群比例不是很高,在《新闻地理》和《标点》中比例仅为3.9%和8%;从学历来看,和杭州情况一致,初高中文化水平观众也是主要观众群体,大学及以上观众的比例也不错,基本上为15%以上,其中江苏城市频道的《绝对现场》和《南京零距离》,大学及以上观众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0.5%和17.1%。


广州地区:播出分散
    对于毗邻港澳的广州,其除了省台、市台等频道的收视竞争外,当地市民的收视习惯很大程度上还受到香港等境外频道的影响,其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竞争环境是更为激烈和复杂。


栏目收视表现
    在广州,各电视频道主要的民生新闻播出时间比较分散,大部分是在21:00之后播出,播出时长也不是很一致,短的只有20分钟,最长的达到了65分钟。在广州地区,民生新闻节目主要还是以方言为主。

    在广州,新闻节目收视最强势的是广州台的综合新闻《广州电视新闻》,且新闻节目收视排行榜中境外的翡翠台和本港台的新闻节目也占据了一定的席位。


    民生新闻在上半年新闻节目收视排名前10位中占据了4席,且收视排名靠前的民生新闻主要还是以方言为主。民生新闻板块中广东珠江频道21:00播出的方言新闻《今日关注》在广州地区收视最高为7.50%,在所有新闻节目中收视排名第二。《新闻日日睇》和《今日报道》收视率不相上下,基本持平。南方经济频道的《今日一线》以3.70%的收视在所有新闻节目中排名第八,其余两档民生新闻节目收视相对较弱,收视率在0.8%左右徘徊。


观众构成
    从性别来看,普通话的民生新闻《马后炮》和《今日一线》以男性观众居多,而方言广东话为主的民生新闻主要还是以女性观众为主;从年龄来看,35~54岁是广州各民生新闻的主要收视群体,但是4~14和15~24岁观众在各民生新闻人群中占的比例都不高,对于以普通话为主的民生新闻《今日一线》和《马后炮》来说,其65岁以上人群的比例很低,而25~34岁人群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8.4%和37.5%;从学历来看,和杭州、南京情况一致,初高中文化水平观众也是广州民生新闻的主要观众群体。广东话为主的四档民生新闻小学以下观众的比例相对较高,而普通话为主的《马后炮》节目大学以上人群的比例达到了22.7%。


其他地区:各自精彩
    除了以上三城市之外,全国其他地区也有许多影响力大、收视高的本地民生新闻节目,其节目收视率在本频道甚至于整个地区也都是处于佼佼者的位置。

    和杭州地区一样,西安收视最高的民生新闻《都市快报》也是在21:30左右播出,而在其他地区的主要民生新闻还是集中在18:00~19:00播出,播出时长约在1小时左右,最长的播出时间达到了1.5小时。在这些地区收视率高的民生新闻节目以普通话新闻为主,济南当地方言在山东的大部分地区是可以听得懂的,因此虽然《拉呱》是在省级频道播出,但还是以方言的形式进行新闻播报。

    在表10列出的主要民生新闻栏目,其在当地新闻栏目中的收视率处于领先的位置,有些也是长期处于当地所有节目收视排行的前列(例如重庆新闻频道的《天天630》、安徽经济生活频道的《第1时间》等)。从部分频道的分钟收视率图也可以看出,其民生新闻节目时段也是本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时段。

    综上可见,这些年,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界异军突起,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民生新闻以突出新闻报道的动态性、现场感、亲和力和参与性深受百姓欢迎。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是处于收视强势的地位,其为频道带来高收视率的同时,也为频道带来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困难找零距离”已经成为南京市民口头上经常说的一句话,而像《阿六头说新闻》、《我和你说》等民生新闻的广告都需要提前两个月甚至更早时间预定才有档位。

    在区域市场上,地方台凭借民生新闻突围,占据较大收视份额;同时也应看到,地方台受覆盖限制,多将新闻视野局限于本地,导致地方频道之间的激烈争夺,在推动创新的同时也引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模仿拷贝”的盛行。民生新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诸如同质化现象严重、过于粗俗化、题材狭窄琐碎、过分强调娱乐功能、追求负面报道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导致某些地区的民生新闻栏目的收视不如之前,呈现收视下滑趋势。

    民生新闻在获得高收视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以“受众为本”的基本理念,同时也要注重新闻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只有这样民生新闻才可以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