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2007华语主持人报告 (中)

(2007-06-11 17:13:47)
分类: 卫视资讯
 方言播报探寻节目形态

  湖南本土大热脱口秀节目《越策越开心》于2006年5月8日上星开播,引发各界关注,关于方言播报的思考进入了更深的层面。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方言节目的成功有其必然性。著名的媒介经济学家皮卡特(Picard)曾经说过,受众最欢迎的节目是本土化的节目,它们切合了受众的接近性要求,因此能够获得受众青睐,而且受众的忠诚度也比较高。方言节目的存在能够满足市场的一定需求,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承某种文化。但是方言节目的发展也存在着几个瓶颈问题:

  一是方言新闻节目容易陷入俗气和小气。方言新闻播报的内容一般是社会新闻,即使在社会新闻的选择上也大部分限于张家长、李家短的邻里琐事之间,很难做到新闻的大气和严肃。二是方言新闻节目只能囿于方言使用地区。一旦超出方言的使用范围,则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因此,方言节目只能在一些文化丰厚、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发展,如上海、杭州、苏州和广州等地,而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甚至会阻碍普通话的推广。 因此,方言节目应该是广播电视普通话节目的补充,是对主流语言节目的一种调剂,绝不能过多过滥。

  华语主持就像一棵大树,扎根于身后的民族土壤,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以有声语言为主干,在世界各国中的阳光雨露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光合作用,兼收并蓄、百花齐放。方言节目的操作不当,会不利于各种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实质上起了一个屏障的作用。因而,方言类新闻节目必须克服制约自己发展的缺陷,既有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又有海纳百川后的丰富和变异,才能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主播风格符合传媒规范

  2006年,我国最具权威性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发生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2006年6月5日,年轻的康辉和李梓萌出现在央视一套晚7点的播报台上。这次的人员调整是《新闻联播》17年来首次“换脸”,“康李配”也成为该节目目前最年轻的一对拍档。

  《新闻联播》的“换人”之举,不禁使人联想到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在去年“两会”上的提案――《让〈新闻联播〉换换人》。叶宏明委员在提案中认为,《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结构老化,导致播音风格日趋沉闷,缺乏活力,因此应对播音员队伍进行调整更换 。该提案一经发表,就引起媒体的热切关注,并在观众群中引发了一场论战,人们就是否应更换播音员展开激烈的讨论。

  如今,主播的个性化成为一大趋势,但是与地方电视台相比,央视尤其是《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处于特殊的媒介生态环境中,不能单一地用个性化作为衡量指标。中央电视台与地方电视台在媒体功能上是不同的,作为国家媒体,央视的主播首先要服从媒介的整体风格,其次才是考虑个人的个性特点。正如主持人方宏进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味、自己的爱好,作为一个自然人就无所谓,别人无权指责。但是如果是在某个媒介的栏目做主持人,要表现的应该是那个媒介、那个栏目的品位和格调。” 职业化和专业化是对主播的基本要求,而个性化风格只是在已有基础上的提升。任何一个播音员或主持人,都应与所在的媒体风格相协调,否则会显得突兀而格格不入。同样,评价一个主播的优劣也不能脱离其所在的媒体,要在整个媒介环境下对其进行考量。

  角色定位体现专业精神

  在2006年6月27日凌晨举行的世界杯1/8决赛中,意大利队凭借终场前的点球以1比0淘汰了澳大利亚队,进入八强。当意大利的左后卫格罗索获得点球时,央视著名解说员黄健翔做出了一次颇具争议的解说,由此引发轩然大波。从意大利赢得点球到主罚成功击败对手,黄健翔十分激动地对意大利队制造点球的功臣格罗索进行了高度评价。他将格罗索的突破称为三位伟大左后卫的“灵魂附体”,在意大利获胜后高呼“马尔蒂尼生日快乐”,“意大利万岁”,甚至还说出了“让他们(澳大利亚队)滚蛋”等字眼。黄健翔的“解说门”事件成为比意大利获胜更大的新闻,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球迷网友纷纷发表评论,尽管赛后黄健翔对其出格举动做出了解释和道歉,最后还辞职离开央视,但因其引发的争论却延续至今。

  黄健翔无疑是相当出色的体育赛事解说员,他的足球赛事解说富有激情,信息量大,深受球迷推崇。真情投入和由此产生的个人魅力正是他的特别之处,也是成为一名优秀主持人的必要条件。但从角色定位来说,身为主持人的黄健翔在自身角色上发生错位,导致他在一次世界级的比赛中,通过国家级的媒体平台,对全国观众发表了纯然的个人演说,忘记了所承担的责任。

  主持人身处大众传媒的生态环境,需要对自身进行传媒化,放弃部分个性,接受媒体的规范和要求。越是影响力大的媒体,其主持人的知名度越高,就越是应该注意自身所承担的媒体责任和义务,成为媒体、政府和国家的代表。正如张颂教授所说 :“出现在话筒前的和屏幕上的,不是一种个人行为,我们肩负着阶级的、历史的使命,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和螺丝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