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科研学术 |
传播技巧:注重用悬念叙事
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使中国社会叙事格局中的大众消费因素凸现,原有的处于主导地位的具有载道教化等功能的叙事因素被冲淡,故事化成为人们最乐于接受的一种叙事方式。 [3]。这种叙事方式的变化反映在电视节目上,就是结构程式和谋篇布局的定律被打破,原来被认为是结构补充和布局出彩的叙事技巧被刻意强化了。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开始利用悬念、细节等叙事技巧把各种叙事元素传递给观众,大义给微言让道,概念被情景替代。在叙事技巧上《交换空间》也不例外,重视悬念的设置成为该节目进展的主要动力。参与者和观众与节目的进程一致,兴奋点一致。通过《交换空间》,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节目中蕴涵的悬念包括两种,一种是结构性悬念,即贯穿在节目始终的悬念,它是一个总体的悬念,48个小时装修后,效果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另一种悬念是兴奋性悬念,也就是节目进行中并行或者递进出现的若干个小悬念。结构性悬念与兴奋性悬念的交织,使结局呈现出多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节目也由此变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具体来分析:
首先,节目要求两队选手在48小时之内交换自己的空间,为对方装修。那么自己的空间由一个毫不了解的人来进行改头换面,而自己却要一直被蒙在鼓里:到底对方会把我的空间装扮成什么样子?是不是一定会满足我之前的装修愿望?萦绕在选手心头的疑问便是一个结构性悬念,它也是节目的一个总体悬念,这种结构性悬念正是为了从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其次,若干兴奋性悬念递进出现在节目中,增强了观众的收视期待,使之兴奋起来,继续关注节目的进行。例如节目中旧物改造这一环节。而到最后的两个家庭收房时刻激动兴奋甚至喜极而泣的画面,则是悬念这一具有“炸弹”般的诱惑力和“能量”般的艺术感染力爆发的时刻。
节目中悬念与过程紧密交织的表现形式,同样符合电视传播的基本规律。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曾经讲到:“过程与悬念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前提,没有悬念的过程平淡无味;而失去悬念之后,过程本身就只能是一种用以欣赏的表演”[4]、“没有过程的悬念也是不吸引人的,过程的存在支持着悬念的延续,失去过程的承载,悬念就悬不起来了”。[5]
正是这种结构性悬念和兴奋性悬念的设置以及悬念逐一被揭示的过程,给了作为审美主体的电视观众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快感,缩小了心理差距,符合电视观众的审美习惯与欣赏习惯。
一般认为,叙事结构的变化必然是社会发展进程的变化在文化观照上的对应。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理解电视节目叙事结构上的变化正是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在一个经济发达、思想活跃的今天,教化和娱乐可以并存,目的和悬念可以共生,这也正是《交换空间》所表现出的电视职业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