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企业向外企学什么(下)

(2006-09-05 17:11:26)

②学习外企以治企的精神

欧美西方企业经营管理是建立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基础上的,通过制定游戏规则,将工作怎么展开,对员工的要求标准设计得很具体,只要按照标准去做,做错了也没有责任;如果不按照标准执行,即使你再聪明,点子再好,也不被认可。外企通过建立一套的体系,使工作很透明,预期也很明朗,上下级之间工作起来很轻松,不用把太多的精力花在相互琢磨上。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缺少具体化的管理规范,企业的制度建设、管理规则,非常抽象笼统,如很多企业员工手册的第一条是热爱××公司,剩下的也都是些口号和空话,这是一本没有用的手册,连最基本的做事原则和方法都没有。

管理规则构成了外企的“法”。规则有三层含义,一个是程序,一个是制度,一个是秩序。程序是教员工作正确的事,而制度是防止员工做错事,秩序是学会排队。形象地讲,程序假设员工是傻瓜,制度假设员工是坏蛋,而秩序假设员工没有纪律。相比较而言,中国企业现在程序、制度、秩序的东西太少了。

程序要多加以训练,制度要有惩戒,秩序则要有纪律约束。程序、秩序就像企业工作的路线图,而制度是路线两边的护栏。我们的企业缺乏一种素质,即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没有把路线图上的各个环节制约因素都想得很透彻,预测未来虽然很难,但对于管理者而言,却十分必要。

外企以制企,其强调规则、秩序和逻辑程序,以制度体系为主体,以防范为特征的法治精神,正是中国企业所缺少的。

③学习外企科学管理方法

外企大都经过科学管理革命,在经营管理上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科学管理体系。与之相比,中国许多企业正在经历着这场革命。虽然有很多中国企业也自称自己和外企一样,已开始文化管理、知识管理、战略管理,但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还远没有达到科学管理的程度。

我们以成本核算为例,许多中国企业不能准确核算出产品成本发生情况,每件产品消耗材料多少,劳动力工时多少,各种制造费用多少。到年底不知道存货有多少,也不清楚应收账款有多少无法回收,很难准确算出每年到底赚多少钱,财务报表是一笔糊涂账,谈何科学管理呢?再如,有些企业甚至连有多少员工在岗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员工的学历、工龄等人事基本数据也不全面,又谈何人力资源管理呢?

外企在这方面则很强,许多外企采用基于业务活动的成本核算法,成本核算相当准确,他们有人专门用秒表去测量工艺各环节时间,用量具测量物料消耗,用信息化手段对信息存贮、加工、分析。这些工业工程的思想、方法在西方提出并实践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许多中国企业对工业工程仍然感到陌生,运用的也不多。

④学习外企的系统化管理

所谓系统化管理就是整体解决方案与结构化解决方案相结合。外企从来不会相信有什么空降兵挽狂澜于既倒。不把经营成功寄希望与什么特殊的能人之上,他们认为经营的成功不是靠什么大救星,而是要有一个健全系统,要从一盘棋的整体高度来设计布局。

有了这一整体观念,再将复杂的问题分段,将同类的问题结构化、标准化处理,而管理者主要是处理例外事件。每个岗位都是这个大棋盘上面的一个棋子,是前进、后退、向左、向右、还是按兵不动,都决定于上面系统的调动,你不能随意走进别人的地盘,更不能违反游戏规则,你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系统化管理使组织保持高度的稳定性,不会由于一个棋子的违规而全盘皆输,由于有一套系统化的游戏规则,另外一个棋子换上之后,他能快速进入角色。外企人才流动频率也不低,但工作仍然紧紧有条。外企要求员工在位时做好工作记录、保存各种相关商业信息,带好徒弟,走时做好交接,一切资源都保留在企业中,所以不会因为人的流失而使资源流失。外企的总经理经常换,但整个组织系统仍然不至于瘫痪;外企的领导人将权力一代一代相传,基业却能常青。中国有企业却不行,缺少系统化的章法,一个棋子走错,全盘皆输;走了一个领导,整个工作立即瘫痪;所在的工作展开都依靠不按游戏规则办事的人去执行,资源、信息掌握于员工个人手中,这些员工一旦离开,将影响整个组织的稳定性。

我们以营销为例,外企的营销人员,有专门收集客户信息的,有专门评估客户资信的、有专门制作标书的、有专门商务谈判的、有专门收集客户反馈信息的、有专门进行客户调查与沟通的,外企采用这种分段营销的方法,使整个客户资源不会被某一个员工所控制。而中国的企业则不同,营销经理控制着客户资源,与企业讨价还价,营销经理一走,立即将客户资源带走。

我们""一个能人,不应该是指望他能够"以一当十"、能够"点石成金"、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我们需要他做的,是发挥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帮助我们建立、完善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帮助企业走更远的路,爬更高的山。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百年外企,其企业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并不是作为个体的员工,而是历经磨难、逐步成型的管理系统,以及能够不断引领市场变革的思维方法。  

总之,中国企业可向外企学习的地方确实很多,其它如经营理念、治理结构、用人等均值得学习借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