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2014-09-10 21:07:09)
标签:

蛟龙

蛙人

母船

下潜

取样

分类: 山光水色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搏风斗浪看“蛙人”

----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

 

许 晨

 

每当“蛟龙”号下潜或上浮过程中,随着海浪的波动,像只小小的橄榄球飘浮在海面上时,总会看到一条乘有四名身穿桔黄救生衣、头戴蓝色安全帽的橡皮小艇,不离不弃地陪伴在左右、一心一意地护佑在旁边。这几个人就是把”蛟龙”号最后送入海底或最先迎接回家的“蛙人”!

 

说真的,我初次接触到这个名词,竟还感觉到有些惊异。其实,“蛙人”并不是童话中长得像青蛙的人,而是指执行水下侦察、爆破、以及偷袭捕俘等特殊任务的部队,因其穿戴类似青蛙脚蹼状的潜水工具而得名。而今,在我们的”蛟龙”号科考队伍中,承担着为潜水器解、挂吊缆和拖曳缆的船员们,虽说没有配备那种特殊装具抑或潜入水中,但其敏捷的身手、无畏的勇气、搏击大海风浪尽心尽职的英姿,被大家称誉为“蛙人”突击队。生动形象,当之无愧。

 

诚然,人类历史已经进展到了高科技时代,可有些领域和位置还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的作用。我们的”蛟龙”号与外国一些深潜器一样,在布放回收最关键的入水和出水环节,仍然需要由人去解缆和挂缆。这在“向九”科考船上属于实验部工作人员,由经验丰富、业务纯熟的马波主任率领。他也是一名老“海洋”了,几十年里风来雨去,炼就了一付好身手,人们试验中有了难题就会想起他。为了采写”蛟龙”号的来龙去脉,我曾在电视和书报材料上了解过“蛙人”的事迹,但现场实地观看他们如何惊险作业,还是在跟随“蛟龙”探海的征程上----

 

“布放小艇!”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试验母船左舷的“蛙人”突击队首先下水了。这是每一次”蛟龙”号深潜时的必备程序。实验部的五个人全力以赴:马波开动绞车下放橡皮艇,张正云第一个攀着软梯下到艇上,掌控着尾部的发动机和舵把。在无际无涯的西北太平洋上,这条长不过三米、宽不过二米的小艇犹如一片树叶,起伏不定,刘绍福、张会生、崔磊依次晃晃悠悠地入艇。这四名“蛙人”中,前三人都过了五十岁,来自当年的“兵改工”,还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和情怀。只有入职不久的崔磊是20来岁的年轻人,新一代海洋人。

 

“轰――”,张正云操作小艇驶离大船,转了一个圈,来到船艉等候。”蛟龙”号随着主吊缆的慢慢下降,落到海面上,溅起一片水花。蛙人小艇立即从侧面靠上去,张会生、刘绍福猛地伸出大手抓住潜器上边的扶手,年轻的小崔瞄准海浪上涌的瞬间,噌一下跳上“蛟龙”背。迅速拔掉主吊缆的销子,接着爬到前边,三下两下解开龙头拖曳缆,挥挥手跳回小艇,母船马上转向加速,离开了潜器。就在短短五、六分钟里,几个人已经被海浪浇得浑身透湿,可他们抹一把脸打趣道:“太平洋的水真咸啊!”继续驾驶小艇不远不近地跟随着“蛟龙”号,直到潜航员与指挥部建立起通信保障、正常下潜了,才转回母船。等到下午潜器胜利返航时,“蛙人”小艇又会像早晨一样,下海帮助“蛟龙“回家,只不过完全是相反操作了。

 

可以说,与”蛟龙”号最亲近的人就是这些“蛙人”了。尽管他们隔着一层钛合金舱壁和小小的观察窗,但潜航员知道下潜和上浮时,外面总有几位勇敢的兄弟们在陪伴护航,心里感到特别的亲切和踏实。据马波主任介绍,在风大浪急的大洋上,为了”蛟龙”号,他和这几个部下,几乎人人都负过伤,腿上脚上脸上手上,往往是旧疤未愈又添新伤。尤其是在“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时,海况一直不稳定,意外之事时有发生。

 

有一天刚刚开始吊放潜器,大海又发怒了,海浪足有两三米高,马波指挥着“蛙人”小组照例冲了上去。当时崔磊还没有来,四个人都是原来的海军战士:王斌、张正云、冷日辉、刘绍福。脱下军装还是一个兵。王斌驾艇敏捷地接近了“蛟龙”,人称“大力水手”的冷日辉、刘紹福一把抓住扶手,张正云乘着浪峰跃上去,刚刚解开主吊缆,突然一个大浪打来,一下子将他掀翻到海里去,眨眼间没了踪影,一会儿又冒了出来,桔黄色的救生衣在波涛中时隐时现。而这时,龙头缆还紧系着,潜器还连在母船尾后,涌浪一个接一个,如不及时解开脱离,可能就会发生碰撞并卷进推进器里。

 

且不说价值连城、寄托着中华民族宏伟梦想、全世界瞩目的“蛟龙”号安危,舱内还有三名科学家试航员呢,这是国家栋梁无价之宝啊!可一名“蛙人”已经落入海中,鲨鱼出没,海流汹涌。怎么办?怎么办?人命关天,千钧一发。正在船上指挥布放的总指挥、党委书记和所有队员们,无论是在大屏幕前还是在甲板上,看着这惊魂的一幕,心急如焚,爱莫能助,一个个屏住了呼吸,把心儿提到了嗓子眼上,胆小的人悄悄咬紧了嘴唇,闭上了眼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小艇上的刘紹福闪电一般,飞身跳上暴躁的“蛟龙”,牢牢抓住把手,真像只青蛙似的趴在上面,任凭潜器在浪涛的作用下,左甩右跳,如同脱缰的野马狂躁不安。他始终紧抓不放,进而爬到前面,准确而快速地解下龙头缆,使得母船及时离开。“蛟龙”保住了!潜航员安全了!蛙人们这才赶紧驾着小艇把张正云救了上来。这一幕被人们看在眼里,震憾在心里,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眼眶湿润了:“真是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啊!走,去看看他们。”“对,欢迎咱们的英雄蛙人去!”总指挥刘峰动情地挥了一下手。指挥部成员呼啦啦走出会议室,来到了后甲板上。等到“蛙人”小组顺利返回,登上母船后,大家不顾他们一身海水,一个个上前动情地拥抱。这一刻,“蛙人”们咧开厚厚的嘴唇,笑了!

 

这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本航段“蛟龙”号第4次(总第78潜次)下潜归来后,我专程去看望这些勇敢的“蛙人”们。发现崔磊这小伙子咧着嘴一瘸一拐地来找船医了,怎么啦?我关切地问道。唉,刚才磕了一下。他卷了卷裤腿,右腿膝盖处裂开一个大口子,泛着鲜红的血。船上傅晋领医生抓紧为他处理伤口,我在一旁了解到了详情----

 

早晨布放潜水器时,崔磊被海浪一颠,绊在”蛟龙”号钢架上,尖锐的螺丝穿透了胶鞋帮,把他的脚外侧扎伤了。可他没有在意,回来后贴了一块创可贴,下午又去执行回收任务。海面上看似风平浪静,身在几千多吨的大船上感觉不到异样,然而轻飘飘的橡皮艇却像风中鸡毛似的,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的。就在靠近“蛟龙”并跳上去的刹那间,哗!一个浪头打来,小崔感到像是被人猛推了一把,重重摔在钢制扶手上,腿上立时鲜血直流。他抓紧起身挂上主吊缆,母船操作手按动电纽,“蛟龙”出水,安全回到甲板上。崔磊这才感到一阵阵疼痛······

 

好样的!新一代“蛙人”。他们在前辈“载人深潜精神”的激励下,憧憬着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日渐茁壮成长起来。中国“蛟龙”正是在这样一程程、一代代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不懈奋斗中,挺胸昂首、一往无前,去勇敢而睿智地搏击深海大洋。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蛙人”突击队。蛟龙号上面是年轻的崔磊)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小崔被海浪打入水中)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战友奋力拉他上艇)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总指挥与党委书记在注视着大屏幕)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我在驾驶台上观察)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深海科考建奇功

----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二

 

 

乘胜前进。“蛟龙”号本航段的第二次下潜开始实施,也是它历史上的第76个潜次了。首潜成功之后,现场指挥部研究决定:趁天气晴朗海况不错,潜器状态良好,抓紧作业,连续下潜。果然,这天的天气预报十分准确,风平浪静,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

 

此次下潜的人员是:主驾驶唐嘉陵,生物科学家王春生,深海中心工作人员李宝刚。其中,小唐年龄不大,却是与傅文韬一样――我国培养的首批潜航员,获得过“载人深潜英雄”光荣称号。王春生是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研究员,海洋生物学家。他也是这次组织科学应用的首席科学家,去年已经下潜过三次了。李宝刚则是实施单位――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工程师,也在去年有过深潜经历。很明显,这是“蛟龙”号的真正目标――应用科考潜次。

 

“下潜!”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蛟龙”号翻出一片水花,不见了踪影,海面上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而指挥部里却一如既往地忙碌着,犹如一场大战中的司令部。虽说没有来来往往的参谋、机要人员,也没有滴滴嗒嗒的电报声和摆在大桌上的地图,但通过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水声通信系统,可以清楚地了解“蛟龙”号在水下的情况,以及它与母船的运行轨迹。那每隔64秒就传来的“嗡嗡”声,把所有信息传到指挥部来。总指挥和各岗位副总指挥就是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现场指挥的······

 

我们知道:研发“蛟龙”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科学应用,是给海洋科学家们提供一个到达深海、贴近考察的平台,可以更准确地研究海洋的奥秘。过去,由于数千米深的海水阻隔,传统的考察海底方法,只能在海面上投拖网捞取样品,或者是通过电缆相机拍照。这两种手段如同隔皮猜瓜、瞎子摸象,效率低且质量差。一网上来,杂七杂八混在一起,有矿物石、有生物鱼,但在哪个位置采集的哪种样品,在什么水深测定什么洋流,统统一笔糊涂账!甚至好不容易采到的稀有海参,因其与结核、海山岩缠在网里,打上来后全磨烂了,失去了研究价值。照相摄像也是这样,随电缆由母船拖放到海水里,在什么位置拍照的?水深多少?人在上面均难以掌控。即使这样拍上来的照片,几万张里才能选出几张有用的来,而且全是黑白的,以至于以为海底生物不会有颜色······

 

此次下潜的首席科学家王春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系,分配到海洋所做近海生物研究,一干就是20多年,是颇有建树的海洋生物专家。其间他曾与德国、俄罗斯等国的有关部门合作,两相对比,对我们海洋调查手段的落后深感头痛。所以,当得知“蛟龙”号潜水器海试成功,即将进入试验性应用潜次,可以把科学家送到深海去考察,他非常兴奋,积极报名,争取先下,为此还专门在青岛协调会上做了题为《载人潜器的优势》的报告。2013年“蛟龙”号首个应用航次,他就被批准随船科考了,并且在潜航员带领下一连下潜了三次,收获颇丰。

 

事隔一年,我在采访时,他还十分清晰地谈起当时的感受:“当我第一眼看到海底的时候,就被奇妙的海底世界震撼了,一片白花花的沉积物,就像冬天的雪一样漂漂洒洒,实际是浮游生物,以及甲壳类生物脱皮落下来的,学名即称‘海雪’,英文也是海雪的意思。还有三只白色海参同时映入眼帘。刚开始我以为这有偶然性,可是随后在这个海盆区近3个小时的作业过程中,发现这种海参很多,最多时1个视野里能看到6只。可根据深海摄像系统拍摄的视像资料,估算西区巨型底栖生物丰度约为45平方米才1个。由此可见,近底观察与看录像的效果完全不同。”

 

“海雪。这个名字太有诗意了!谁料想竟是海洋生物的标志。王教授,据说海底生命奥秘就是由深潜器揭开的,从而打破了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规律。”

 

“对!原来人们认为阳光照不到600米以下的海水里,那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上个世纪,英国人在深海发现冷泉区冒出甲烷,可氧化成细菌,合成一种有机物当做食品,滋养了大量虾蟹贝类,堪称‘海洋中的绿洲’。而美国人利用‘阿尔文’号深潜器,在海底发现了热泉生态系统,即看到了热液口和黑烟囱,高温状态下冒出硫化氢,也可合成有机物供养生物。陆地上的植物是通过阳光的光合作用生长。而深海生物可以不靠太阳,这简直就是哥伦布式的大发现。你看,深潜器的作用有多大!我们去年在南海海底冷泉区发现成片成片的贝类,一平方米就有上千只呢!收获太大了,我们一个航次采集的样品标本,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

 

我被深深地震憾了。“蛟龙”号对于科学研究、对于国家的海洋战略,真是可以建立奇功伟业啊!由此,我更加期待王教授这个潜次的归来。终于,太阳西斜了,“蛟龙”号出水了,按时回收到了母船甲板上。我们早早地穿上工作服戴好安全帽,爬上高高的上层平台,举着照相机等候在那里。一是欢迎潜航人员平安归来,二是观看他们取回来的深海生物和矿物样品。“蛟龙”号在工作台就位后,辅助人员首先拿着长长的水枪,用清水将它上上下下清洗了一遍,把海水处理干净,而后小心翼翼地打开了潜器舱口盖子。王春生教授第一个钻出潜器,向大家挥手致意。

 

欢迎凯旋归来!祝贺科考成功!在场的人们一边高喊着,一边用力鼓掌。电视台记者还为好镜头寻找着最佳角度:王教授,请再转身挥一挥手。对,就这样。等到采样篮放下来后,大家又一哄而上,围了个密不透风,深深被里边的东西吸引住了。有硬硬的岩石,有黑黑的结壳,有长长的白白的海绵,有发着淡黄色的海星,还有一管管沉积物和水样。真可谓丰富多彩,满载而归。我看着长条型的海绵犹如葱白,感觉真像咱们山东章丘大葱一样可爱,不仅拿起一根来欣赏。正好被潜航员唐嘉陵看见,忙说:“许老师,你没戴手套别拿,小心有菌。”原来这看似植物的东西,实则是已死的动物。我赶紧放下,又用肥皂洗了洗手。

 

紧接着的新闻发布会上,王春生教授介绍了此次海底科考情况:“这个采薇海山去年我就来过,取到了一些样品,今年选了另外的点比较一下。通过蛟龙号坐底调查发现:在不同地形单元的成矿环境、结壳分布、巨型底栖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分布有着明显差别。其中,山脊东侧底层海流明显,有大片小结核分布,生物以海绵和海星为主。西侧底层流很弱,有大片沉积物覆盖,生物稀少。至于采集的样品,大家也看到了,共取得岩石6块、结壳1块;沉积物插管4管;水样8升;巨型底栖生物标本14个·····”

 

好啊,仅仅一次深海科学考察,就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与在海面上摇控以及投网取样不可同日而语。“蛟龙”号功不可没。发布会结束了,我还静静地坐在那儿不动,思绪随着海浪不停地涌动:如果我们再多几条“蛟龙”号,揭开深海奥秘、开发海洋造福人类的蓝色梦想还会远吗?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蛟龙号上浮到海面)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满载而归)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取样器)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生长在矿物上面的海底生物)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深海鱼)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海底海星)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搏风斗浪看“蛙人”----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一、十二
(匍伏在海底猛结核矿球上的蓝海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