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路开阔大气  阳刚不乏柔美——读许晨的长篇报告文学

(2010-08-25 18:56:00)
标签:

长篇报告文学

真情大援川

阳刚

许晨

重建家园

文化

分类: 文朋诗友

(转载《联合日报》)

 

思路开阔大气  阳刚不乏柔美

                    ——读许晨的长篇报告文学《真情大援川》

                                                     

                                                    郭 保 林

 

在未接到《真情大援川》样书前,我已读过著名作家许晨的电子版文稿。我是认真阅读的,一页页地细心翻阅着,当时就感到这是一部构建宏伟、气势磅礴,人物形象生动,细节与事件真实的报告文学作品。

 

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创作迅猛发展,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其他文本如小说、诗歌、散文萧条、式微。唯有报告文学创作如火如荼,热气腾腾,这说明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各行各业改革飞速发展,激起作家创作的热情,积极投身火热的生活急流之中,挥动如椽巨笔为时代画像,为历史留影。许晨就是一位勤奋、执著、充满激情的报告文学作家,近几年他一发不可收,继长篇报告文学《巍巍泰山》、《梦圆悉尼》、《火泉》、《大地之心》等,而今,他又捧出一部震撼人心的长篇报告文学《真情大援川》。

 

“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中国,震撼世界,更使世界震惊的是:国家蒙难匹夫有责,一方有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人民爱国主义行动力量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民族精神,以及举全国之力,再塑山河,重建家园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这是中华民族救灾史上的最辉煌的一页。中华民族是顶天立地的民族!天不可悔,地不可欺,人不可辱!女娲补天,愚公移山,是中华民族先祖的创世纪的神话,而今抗震救灾是华夏子孙创造新世纪的神话。人民创作历史,推动了历史,是历史的主人,作家有责任讴歌人间美好的事物,礼赞创造奇迹的英雄。这部长达30万字的作品,以全景式、展览式的手法,再现齐鲁儿女援助灾区,重建家园可歌可泣的事迹,是一曲文势大气,形象生动的英雄主义颂歌。

 

结构严谨,是这部书稿的最大亮点。宏大的题材必须具有与之匹配的宏大的结构,必须通过铺排叙述和宏大的修辞来呈现宏大的主题。结构是骨架,骨架关系到一部作品的成败和水平高低,结构本身就是艺术。《真情大援川》注重结构安排,精心布置,主次分明,协调统一,使整个作品紧奏而又完整。作者在写作中张驰有致,详略得当,既注重宏大叙事,又不失细节描绘,既有春秋笔法,又有精雕细刻的工笔描写。全书分九章,共计55节,每章相对独立,又前呼后应,线条清晰,文路流畅,给人一气呵成之感。粗犷和细腻,宏阔与精微,豪放与婉约,相得益彰,恰到好处,使人物形象在广阔的背景下,一一凸显出来,是一群英雄的雕像,是一曲气壮山河的壮歌。

 

宏大结构更需要一个凝聚点,彼此衬托,互相映衬。这个凝聚点就是情和爱,是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真情无限正是作品之魂。作者紧紧围绕这个“魂”,逐次展开人物和事件,作品通过细节诸如日记、书信、访谈、资料等等,努力展示援川建设者艰苦卓绝、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作者置身其中,与书中人物休戚相关,完整地塑造出建设者的英雄群体。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作者以超出想象的艰难采访,寻根追踪,纵横几千公里,采访了数以百计的建设者,从省市领导到普通工人,口问笔记,获取大量生动真实的生活细节、故事,深入挖掘建设者心灵中的美,博大的爱心和超强的意志,塑造了以崔学选为代表的一群有名无名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引领读者在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里升华。

 

这部作品有很强的思想冲击力。中国人民的抗震精神,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从党中央到省市各层领导干部,和成千上万的普通的援建者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博大的爱心,深深的情感。作者带着生活的激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去匆匆,虽然时间紧,题材庞大,人物繁多,但作者驾轻就熟,深入每一个人物内心世界,精心描绘,铺陈排列,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性的事实,具有开放感和共识性。长篇报告文学《真情大援川》除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新闻性等必备特色外,在思想的深化,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性的张扬,也有新的拓展。书中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齐鲁儿女,雷厉风行、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壮观场面,以及他们不屈不挠,不折不弯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信念。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好作品都是生命的歌吟,能看出作者的思想境界。这是一部对无私奉献艰苦精神的礼赞,也是抗震救灾史,是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心灵史。

 

我们这个时代还缺什么?缺少的是崇高精神,缺少的是爱,缺少的是道德。抗震救灾正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危难关头而表现出来崇高的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在极艰难困苦中,让人看到了人性之美,道德之美,爱心之美,这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根本。信念的坚强和理想的宏伟,是支撑一个民族腾飞的翅膀。

 

报告文学,严格的意义上是文学的报告,是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失去了文学性,也就是说失去了审美价值,将是报告文学作品的最大失败。提高报告文学的文学品位,加强报告文学的艺术性,是当代报告文学创作丞为重要的问题。一切文学体裁的作品都是语言艺术。报告文学也不例外。《真情大援川》每章都有一则小序,作者尽力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叙述,这不仅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美学价值。所以这部作品有散文的风格,有诗性的品质。如“花的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星的殒落,黯淡不了整个星空。一次的灾难,压不垮整个民族的脊梁”,有时,作者干脆化用建设者的诗句,来表达他们的豪迈情怀:“我采撷东岳的霞光/辉映你暗淡的眼珠/我轻舞汶水的柔波/滋润你干裂的嘴舌……”像这样诗一样的语言还有很多。

 

同时作者也注重地理、历史、宗教文化、民族风情,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这既加重了生活的深度,文化的厚度,更重要的是烘托了人物形象,避免了一些报告文学材料堆砌、事件叠加、“人物埋没在事件”中的通病。作者不用理念来写,不以堆砌资料材料为胜,以挖掘人物内心美,高尚的精神境界来感动人、教育人,这也是报告文学的最终目的。《真情大援川》达到了。在一个非常商品化的时期,能够奉献这样的作品,我由衷地向作者表达敬意。

 

(本文作者系著名作家、山东文艺出版社编审,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高原雪魂孔繁森》、长篇历史文化散文《苍茫岁月》、《大赋长江》等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