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2007-06-29 19:45:33)
分类: 美文推荐
   晏殊《浣溪纱》: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联基本上用虚字构成。用实字作成对子比较容易,而运用虚字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卓人月在《词统》中论及此联时,说“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说,所谓“律之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它虽然用虚字构成,却具有充实的、耐人寻味和启人联想的内容,这就更使人觉得难能可贵了。这一联写出了人们心中所有但为笔底所无的细腻感受,道出了自然界的规律。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提到具有某种哲理意味的高度上来加以描写。
  “无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觉、感受和感叹,“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人生的变易,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徒唤“无可奈何”了。这里的“花”,既是指春天一开一落的花,又使人联想到其他许多一兴一亡的事情。“似曾相识”也是作者的感觉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来北归,不违时节。它们差池双翦,贴地争飞,呢喃对语,由于体态相同,谁也难以分辨出其是否是旧巢双燕,故在“相识”之前冠以“似曾”二字。

    “燕归来”,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燕子的北来南去,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和年华的交替。“燕”,既是指春来秋去的燕子,又使人联想到象燕子那样翩然归来,重寻故旧的人或物。“花”和“燕”变成一种象征,让人们想得很开,想得很远……。“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消失。“花落去”、“燕归来”,本属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但当作者在这两个短句之前加上带有感叹色彩的词组“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以后,于是便把这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中来,创造出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

    关于此联的由来,有一个传说:

    晏元献(殊)赴杭州,道过维扬,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史读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氏,终篇者无几。又俾诵一诗云:“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仪凤终陈迹,鸣蛙秪沸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饭已,又同步池上。时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馆职,遂跻侍从矣。

    译文:晏殊有一次去杭州时路经扬州,下榻大明寺,寺间墙壁上题诗很多,他闭上眼睛慢慢行走,让侍从为他读墙壁上的诗作,只许读诗不许说出作者的官爵籍贯和姓氏。听了很多诗都不满意,直到听到最末一首才开始留意,问知作者是当时在江都担任县尉一职的王琪,并不介意他官职卑小,请他来跟自己一起吃饭。饭后在池边散步,这时正值春慕,池面上落英缤纷,晏殊遂谈起:“我经常得了一个好句子就写在墙壁之间,有时长年累月的也想不出合适的对句。比如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一联,至今也没能对得上。”王琪应声说:“可以对: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后来将这一联连续用在两处,一首七律一首小令,后者即是【浣溪沙】,成为千古绝唱。

                                             —— 以上内容转自百度知道

   

    原来一切都有定数,两个人像是命定的知己,不然怎会有这样的默契!有人认为它只是个传说,不足为信,我愿意相信它是真实的。这样的默契多么熟悉。

    我在一封未寄出的信里,对于“知己”关系下过一个定义,而这一联诗的出炉,简直就是这个定义的最佳注解。

    太巧了,怎么会是我?在那样的深夜里应朋友之邀,为寻找一个网名翻遍宋词,然后看到这一句,怦然心动。认定,就是它了,燕归来。

   从那一刻一切就注定了,我注定要无望的一直默念这三个字,却从未曾归来。

   我在网上整整搜寻了一下午,我想知道,他们以后怎样了?是一直默契相投的朋友吗,一直到死?或是一切只是昙花一现,从此生命中再没有闪亮的交集?终于还是没有找到,没有结局,或许史书上没有记载。

   一切已成未知。只有我还在等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