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期《时文博览》热门话题
(2012-08-06 11:25: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文博览》美文摘录 |
那些可能被放大了的年轻焦虑
□
当下,年轻人表达焦虑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去年中秋,我旁听“理想国”举办的一场文化沙龙,当有人诉说焦虑时,梁文道现身说法:“我到现在没有房子也没有车子,舒国治(台湾作家)也没有,我们死了吗?没有,我们活得好好的。我们不觉得这是问题。女朋友爱房子车子多于爱你,干吗要和她在一起?”梁文道还说,尽管现实不容易,但我们仍然可以有“抗压力”。
应当承认现实环境下,年轻人确实面临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但同样不能忽视他们“抗压”能力的减弱。其实,每一代人都面临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压力。比如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应对就业难,可他们的“前辈”,可能在读大学之前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可见,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从来都有,只不过,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应对而已。
不得不说,一定程度上,舆论有意无意地放大了年轻人的焦虑,并对之“推波助澜”。记得“房奴”一词流行之时,一些媒体便极尽所能地为年轻人总结生活中的各种“奴”:从房奴到车奴,从车奴到卡奴,再从卡奴到孩奴,各种各样的“奴”悄然上位,似乎“无奴不青年”成了当下社会的真实写照。
如此这般被“奴”,是心甘情愿还是迫不得已?媒体之所以放大年轻人的焦虑,大概是因为这个“奴”字实在太抓人眼球了。
话题讨论:您怎样看待年轻人的焦虑?请将您的观点告诉我们,惊喜大礼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