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文博览》美文摘录 |

中国的大堵车才刚刚开始
“中国的拥堵还没上档次呢,北京这种拥堵刚开始,中国的所有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也就三五年,全都得进入这种状态。”
星期一下午五点,晚高峰还没来,我坐在副驾驶座上,车以每小时两公里的速度在中关村路向前开,我转头问开车的陆化普:“你说中国城市很快要经历严重的整体性交通堵塞,难道这还不算吗?”
这位研究交通规划二十多年的清华教授说:“中国的拥堵还没上档次呢,北京这种拥堵刚开始,中国的所有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也就三五年,全都得进入这种状态。”
他说我们这个国家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机动车爆炸发展期。“长沙现在机动车增长率30%,现在75万辆车,武汉我看了一下是100万辆车,增长率是20%,非机动车没处走,进入人行道。”
按其他国家300~500的千人机动车拥有率计算,北京可预测的数字是五年后会有750万辆车。
“那时所有城市功能就会瘫痪,所以我的观点,要坚决采取,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机动车保有量绝对不能突破这个数,我觉得600万都不能突破,甭说700万。”
“有这么严重吗?”
他笑一下,说你以后坐车出门就随身带副牌吧。
我愣了一下,他举泰国的例子:“曼谷前些年放任,结果是什么呢,车在路上走,走不动,大家就下车开始打牌,在路边打牌一打就是几个小时,由于大量尾气排放,大家上街都戴口罩。它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它现在过来了,是痛定思痛,迅速地不惜一切代价建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建好了,然后大多数人放弃了车,是这样过来的。如果说你还坚持说我不放弃车,也会过去,这是永远过不去的。”
“为什么你觉得我们车多?”他说,香港、东京的车一点不比我们少,交通密度也挺高,但人家香港就不堵,因为香港的公交分担率是89%,也就是说11%的人采取了机动车出行方式,比重极小。反过来说,大家都能理性用车,平时有车不用,假日才开。
开车的人都说,你以为我想开?我倒想坐公交呢?你去西直门地铁试试。
我平常走路上班,坐地铁都是一号线,没坐西直门转乘过,原因是每次一听到要在这儿转乘,同行的朋友一定会叹口气:“还是打车吧。”
陆教授约我转一次。
我上楼梯,下楼,再上,再下,转弯,再转,走啊走,走到了地上,再下去……
我气喘吁吁地问:“现在咱们能算到了吗?”
他说:“没到呢,我们还得沿着这个通道继续走。”他说,他上次去开交通研讨会,就坐这条线去,最后晚了整整一个小时。
我就不明白了,换乘为什么要绕这么大个弯子,他说:“明显地两条线离得太远了。”
“这一点在设计的时候原本可以解决吗?”
“技术上不难实现,这是一个协调问题。两条线各干各的,压根儿就没在一起讨论过两条线的衔接。建完了,然后说,反正我们得连在一起,就设计了一个长长的通道。”
很少有人愿意总结失败的教训,所以失败教训的案例书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都没有一本,我总是期待,如果什么时候写出教训这个案例集,可能对大家反思理性化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