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对方的鸟人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文博览》美文摘录 |
世界上本来没有那么多“鸟人”,那只鸟更多的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鸟人”是一句骂人的话,不守规矩、不讲信用、难以沟通的人谓之“鸟人”。
我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很多情况下,“鸟人”都是一些人给另外一些人贴的标签。因为偏见和过度自信,每个人都会把别人当成鸟人,也会成为别人眼里的鸟人。
偏见来自于定型,定型并不一定是一种蓄意的伤害行为。在多数情况下,它仅仅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认识他人的一种便捷方式,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用定型思维给别人归类。
在一个事实背景并不十分清晰的情境中,人们很可能做出与他们的偏见相一致的归因。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在他的著作《社会性动物》中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偏见的无所不在:如果一个衣着得体的白人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坐在公园的椅子上晒太阳,人们不会有任何看法。但如果换成一个黑人,人们很可能断定他是一个失业者而且并不急于寻找工作。
有的人因此会火冒三丈,因为他刚交过所得税,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被征税,用来补贴这样一个不愿意工作的懒汉。因此他更加坚定了黑人比较懒惰的偏见。而事实上,这个黑人可能是一名律师,心血来潮把和他的当事人会面的地点选在了公园。
美国电影《冲撞》反映的就是这种族群偏见,在洛杉矶这样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方,种族之间的偏见让人们都把不同种族的人当成“鸟人”。白人与黑人之间、墨西哥人与亚裔之间,矛盾总是容易演变成冲突,偏见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偏见不仅影响人们的归因判断,而且人们得出的错误结论会为他的负向情感辩护,而且会进一步强化这种负向情感。
我非常清晰地记得,若干年前,在北京电视台播放的一条社会新闻中,竟然出现了这样的解说词:“盗窃者是一个外地人模样的人……”听得我差点背过气去。一个犯罪嫌疑人有各种体貌特征和社会身份,记者竟然找出了“外地人模样”这样的关键词,可见对外地人的偏见有多深。
因为偏见,同在一间办公室里的同事常常会成为我们自己眼中的鸟人。老板总是要压榨员工的;员工总是会偷懒的;年纪大的人总是倚老卖老的;年轻人总是毛手毛脚的;80后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女性总是喜欢嚼舌头的;高学历的人总是心高气傲的;家境贫寒的人总是特别功利的;东北人总是喜欢吹牛的;河南人总是溜奸耍滑的……
其次不同岗位之间,不同年龄之间,不同性别之间,不同学历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偏见无所不在。
“过度自信”的心理定势是人们常常把别人当鸟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过度自信会产生判断上的自利性归因偏差。人们对于一件成功的事情总会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对于失败和错误则喜欢归因于意外、外在因素或者运气不好。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却总是给出相反的归因。
这种不靠谱的直觉经常影响着我们的判断。而越是平时被认为优秀的人,越是专注于某些领域并拥有足够多从业经验的人,越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现象。对自己过度自信了,就不太容易相信别人。当偏见和过度自信这两个人类与生俱来的特征显现在办公室的时候,沟通障碍就出现了。
当面对一个必定会有不同看法的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更正确,而争论一旦开始,偏见一定会适时的潜入我们的思维方式。“领导总是会……”“女人总是会……”“年轻人总是会……”的思维惯性会让我们停止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究,甚至以前发生的种种不快也会涌上心头,“对鸟人真是没办法”,我们常常会用这样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并最终放弃通过沟通说服对方的尝试。
世界上任何一个办公室都充满了矛盾,一旦我们把别人当做“鸟人”,思想必然发生短路。
除了在一起共处更多的时间,没有办法真正地消除偏见。除了学会换位思考,也没有办法解决过度自信的问题。世界上本来没有那么多“鸟人”,那只鸟更多的存在于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