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伍兹绯闻到“破窗理论”

(2010-04-09 17:28:51)
标签:

人物

体育

分类: 《时文博览》美文摘录


 

从伍兹绯闻到“破窗理论”

□蔡子强

前一阵,高尔夫球巨星泰格·伍兹在寓所外撞车,嘴唇受伤流血。一宗原本寻常的交通事故,后来却惹起轩然大波。

媒体很快便揭发肇事原因是伍兹与派对名媛乌琪泰儿有染,令太太妒火中烧。接着一名酒吧女招待珍美向杂志爆料,声称和伍兹有染31个月,做爱20次,且有伍兹发给她的超过300条手机短信、照片以及电话录音为证。

令人费解的是,牵涉的情妇如此之多,却一直没人揭发,让伍兹以好好先生的形象示人。为什么一次交通意外,就可以让她们一次性地暴露出来呢?

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

首先,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车子遗弃在纽约两个不同社区的街头。其中停放在Palo Alto这个较为富裕社区的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停放在Bronx这个相对贫困社区的一辆,他拆掉了车牌,打开了车篷。

结果不到10分钟路人便开始偷窃,把值钱的东西例如电池、散热器等都拆下来偷走。接着有人开始进行破坏,刮花车身、敲碎玻璃。3天之后,车子变成一堆废铁,连小孩都去糟蹋。

津巴多随后又把那辆停放在富裕社区车子的一块玻璃敲碎。仅仅几小时,车子便遭遇类似的命运。

后来,两位犯罪学家詹姆斯·威尔森和乔治·凯林受到启发,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

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栋房子的窗玻璃,而这扇窗户没有得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一些纵容的暗示,走过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大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下,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和蔓延。

伍兹的情况也可以从同一个角度来理解。原本太平无事,大家当然不敢轻易动他一根毫毛,但当交通意外鸣响了第一枪,伍兹又无法有效处理时,其他人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中国人有“落井下石”的说法,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

可见“破窗理论”指的是一种集体行为。要防止不良的集体行为发生,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不让破窗出现。万一失手出现了“破窗”,就得赶紧处理。

很多大城市的警方,都知道运用这个理论。他们扑灭罪行、降低犯罪率的方法,并不是费尽心力去侦破大案,“打大老虎”,而是先集中打击例如涂鸦、开快车等“小苍蝇”。他们相信,如果一个黑社会分子怯于严密的警力而不敢在街头挑起是非,他们往前跨一步作大案的机会也就不那么大了。

其实,“破窗理论”的智慧,即使没有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实验,一代政治家丘吉尔也早已掌握。

丘吉尔最不能容忍凌乱和无序,即使在战争时期。当时他曾下了一道命令,当一些建筑物在纳粹的轰炸下损毁时,只要是损坏不大的地区,破碎的窗玻璃必须尽快更换,绝不能让一些本来可以修复的建筑物被人荒废不理,看起来像个废墟。

我想,这是因为丘吉尔知道,一旦凌乱和无序的气氛被纵容,就会对政府的管治产生威胁。如果这种气氛像瘟疫一样蔓延,国民的尊严和士气就会慢慢受到侵蚀,这场仗就会兵败如山倒,到那时后悔就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