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焦聚中国好编辑 致敬图书出版人

(2013-03-25 21:26:07)
标签:

文化

聚焦中国好编辑 致敬图书出版人

作者:和嘉    时间:2013年03月25日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013北洋传媒中国好编辑推选颁奖典礼暨中国好编辑论坛于3月23日在京举行,该活动由百道网和北洋出版传媒共同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教材中心和后浪文化协办。这既是一次中国好编辑聚首的盛会,也是在行业和全社会中高扬编辑价值的一次理论和经验研讨会。

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前总裁聂震宁,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读书》杂志前主编董秀玉女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等担任颁奖嘉宾并致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沈元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总经理刘瑞琳发表主旨演讲。活动主办方代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兼北洋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金卿,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张晨光,百道网CEO、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首席顾问程三国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五位获奖编辑、二十多家主流媒体和中国出版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资深出版编辑人济济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个令中国好编辑倍感荣耀的盛大节日。

没有一个好的编辑群体,就没有一个好的出版产业

聂震宁先生祝贺首届中国好编辑获选者,他引用了法律出版社社长黄闽的一句话:没有名编辑的出版社不是好出版社。在中国的出版产业化如火如荼的当下,一批好编辑站出来说我们更重要的是把书做好,产业才能更好,这使得推动的意义十分重大。出版社没有好编辑,就没有好出版社;没有一个好的编辑群体,就没有一个好的出版产业。

出版前辈董秀玉先生看到很多获奖编辑都那么年轻,感到很欣慰。她说:“作为一个编辑,从来觉得好书是一个编辑传达自己理念最好的证明。所以我们推选好编辑这个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推动更多好书的出版,有那么多好编辑在,我们对出版的前景、出版的发展也有了希望。”

八十高龄的周谊先生是现场年岁最长的出版前辈。他说:“作为一个老兵,我非常感谢百道网举办这次活动,也非常感谢北洋传媒有这个远见来支持这个活动。编辑工作既崇高又光荣,它是一项创意无限,但是又精细无比的这么一项具体的工作。要想出好书,能够流传后世,没有编辑的心血是做不到的。特别是现在,我们以前有一些著作都是作者多年的心血总结以后写出来的。但是今天我们品种很多,如果没有编辑的精心设计、精心策划和精心的指导,那这个好书很难诞生。所以我希望我们这次活动能够带动、影响我们整个出版界,使我们的编辑同志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这个工作的价值,筑就更大的成绩。”

文学类入选编辑代表汤亚竹认为,此次评选活动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当人们将目光聚焦到出好书的作者的时候,活动却将为这些图书付出辛勤劳动的,被我们称之为出版业核心的编辑,由幕后推向了前台,是为公平。此次活动的评选方式采取的是侧重行业内的注册实名制,这就有效地规避了常见于其他类似活动的幕后交易和不严肃性,是为公正。公开在于活动遵循了好编辑以好书说话为原则,候选人的作品在榜单上一目了然,公开、透明,做不得一丝虚假。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控股的北洋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是本次好编辑推荐的赞助伙伴。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是全国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主要业务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和数字网络出版,以及印刷复制,发行物流,物资贸易、酒店培训和文化投资等,拥有27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员工近万人。连续4年销售利润增长都在25%以上,去年销售增长38%,达到近90亿,利润增长44%。北洋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正在蕴酿打造以《北洋文库》为代表的冀版出版品牌集群,董事长杜金卿在致辞中说,很高兴百道网邀请北洋传媒参与到本次中国好编辑的推选活动中来。他热情地表达了北洋传媒招揽人才和合作出版,共同打造北洋文库等出版平台的愿望。

杜金卿强调,出版是内容产业,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灵魂,也是出版产业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产业信息化和出版数字化的新形势下,编创人员在打造精品力作、繁荣出版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表示,与百道网共同举行“2013北洋传媒中国好编辑推选”颁奖活动,既是对近年涌现出来的全国优秀编辑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又是就怎样做好新形势下的编辑工作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他呼吁获得“中国好编辑”荣誉称号的编辑热心奉献宝贵的经验体会,探索碰撞出最新的出版理念,同时也向全社会充分展现广大编辑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共同为我国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程三国在致辞中介绍,“2013中国北洋传媒中国好编辑推选活动”是由百道网发起,由北洋出版传媒冠名赞助,由中国编辑学会提供支持的一项公益活动,旨在发现中国好编辑、凝聚书业正能量。程三国表示,作为一个致力于为中国出版业提供服务的书业人,他18年前创办《中国图书商报》,5年前创办百道网,为行业做过的公共服务业还算不少,但是没有一项活动像中国好编辑推选这样受到这么多的鼓励和赞誉,这主要是因为推选好编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并由此得到了行业各方大力支持。程三国对十几位担任活动顾问的出版界前辈、提供支持的中国编辑协会和媒体表示感谢,对独家冠名赞助的北洋出版传媒为80位入选编辑提供iPhone5和iPad Mini这样有吸引力的奖品表示感谢。在一个出版的商业化和资本化话语盖过内容文化价值,在一个出版数字化引发去编辑化浪潮的背景下,推选活动郑重其事的把聚光灯对准编辑这个备受忽略和冷落的群体,让更多人认识和发现编辑的核心价值。“由于做的是一件正确的事,而且又得道多助,所以尽管好编辑推选是第一届,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效果,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推选。”

程三国总结了推选活动的三个特点:第一是参与广泛,全国有426名编辑参选,近万行业人士参加投票;第二是程序正确,候选名单是由编辑自己申报和行业人士推荐产生,最终入选名单是由行业人士投票和核查产生;第三是结果靠谱,好编辑以书为证,百道网把每一位参选编辑及其策划编辑的图书详细展示在网页上,出版界人士普遍认为这个推选把很多好编辑选了出来,堪称一时之选。程三国说:以后的推选会加大编辑推荐的力度,而且我们准备邀请今年的入选编辑来作为推荐评委,我们相信好编辑最了解好编辑。同时我们在保留行业同仁投票的同时,再加大行业专家、评委评语的力度。在业界的支持和鼓励下,我们不断努力,力争把中国好编辑推选办成中国好编辑的发现和推广的平台。把中国好编辑颁奖典礼和中国好编辑论坛办成我们中国编辑人倍感荣耀的节日。

编辑需要被晒一晒,需要站在镁光灯下

在颁奖现场,新华字典第11版的编辑金欣欣,现汉第5版的编辑谢仁友,现汉第6版的编辑余桂林受到大家的关注。在中国,商务印书馆的这两种字典可谓家喻户晓。商务印书馆一直秉承着开启民智,昌明教育的理念。他们三人聚首欢笑的情景,留在很多人心中。现汉第5版编辑谢友仁从商务印书馆调到人教社,编辑新编小学生字典第4版。

余桂林在致辞中感谢活动的主办方百道网和北洋传媒,他说:“正是因为他们主办这个活动,使我们这些编辑也有展示的机会。我们也很荣幸能够入选中国好编辑榜单。以前可能我们编辑更着重于自身的一些一亩三分地在地头拉车。在这个文化大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可能更要抬头看路了。举办这个活动事实上就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抬头看路的机会。所以我也想借这个平台,有更多的机会向前辈们学习,也跟各位同道有机会交流经验,共享成果,

《儿童文学》的主编徐德霞入选了本次中国好编辑的少儿类第一名。她把一本知名老刊——《儿童文学》杂志,从每月发行不足6万,一直做到每月发行110多万;她从事编辑工作35年来,为中国儿童提供了很多记忆深刻的畅销书,如果说中国的几代人是看着她编辑的故事成长的,这话一点不夸张。直到今天,她策划的最新儿童细想系列《萝铃的魔力》累计发行超过150万册,是我国原创儿童幻想文学作品中发行量最大的。

生活类图书的第一名潘良来自中南传媒旗下的博集天卷,他策划编辑的《杜拉拉升职记》《不抱怨的世界》长期占据畅销书榜,他说:“第一次把编辑推到台前来,我觉得这是非常有眼光、有战略的一个事情。”

科技类入选编辑代表张建也表示:好编辑推选活动给了编辑一个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机会,不光展现个人,也展现工作成果,把编辑的工作成果展现在广大的编辑同仁和专家的视野里接受大家的评判,也接受大家的指正,所以这对编辑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自己的机会。

好编辑的力量

海飞是中国版协少读工委主任、中国少儿出版总社前社长。退休后,他一直心甘情愿为一线的儿童图书编辑写作立传。在颁奖典礼上,他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名作家孙幼军和中少社第一任社长叶至善的身上。孙幼军找到刚刚到中少社任社长的海飞,希望拿回他的《小布头奇遇记》的原稿,海飞发现稿子满篇红,五分之三是叶至善的笔迹。后来他决定要为中少社留下叶至善的编辑工作的记录,并做为青年编辑的教育材料。于是他把原稿复印了一份,请孙幼军决定,是把原稿取回,还是把原稿留给中少社作为编辑教育的教材。而这份稿子的原件最后留在了中少社。海飞十分感慨:“这就是编辑的力量。”

刘瑞林和现场编辑分享了她的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连缀出她如何从一个新兵成为长一位被作者依赖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2013年是她进入这个行业的第20年。刘瑞森从无知者无畏,到成长为具有判断力,让作者信任的编辑。陈丹青说:“诚恳、敏锐、果断,这就是做好编辑的料。”在她的第三个故事里,柴进说了这样几句话,“你们的编辑更敬业,也更认真,”《看见》现在的销量已经超过200多万册。柴进选择和她们合作,她自知自己的报价不高,营销方案也中规中矩。事后柴静对她说:刘老师,我选你们选对了。

学术类获奖代表俞国林在致辞中谈到他们最近正在参与制定学术出版规范。他谈到了出版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他说:一位学术编辑希望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可能有两层含义:一个就是做事,我们做图书,一定要完全按照这个规矩来做。另一个就是做人,他祈愿大家长寿,方能“做出更多对学术界有贡献的图书来。希望做出的这些书比人长寿,这些书都是有生命力的,能够长久流传下去的,而不是弹指一挥间就消失了。“这些话语令在场者无不动颜。

人文类获奖代表徐卫东先生说:”这次获奖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对我之前编辑经历的肯定,不如说是对我未来编辑生涯的鼓励。鼓励我在将来的日子里做一个好编辑,不可轻忽。“他引用了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的话: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得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都大。

学术编辑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观点和传播观念?广东人民出版社的肖风华谈到了学术出版编辑的责任和态度。他说,“在做这些书的时候,你会向社会传达什么情绪?比如说我们做大众历史,我个人认为,如果你是想传达颠覆,从颠覆里面获得社会的认同,从而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的话,这个编辑我劝你就不要再往下做了,因为你都不明白学术的一个真正的含义。我们做编辑的不是说要去把某种观念传达给社会,而是我们靠自己的判断很忠实地把学术、人文传递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编辑的养成之道

金马洛主持“编辑养成之道”沙龙的环节,他借刘瑞林的三个故事发挥,请现场的几位编辑讲他们的“养成“的经历与经验。

大百科出版社的学术编辑郭银星说:我们讲养成,我的感受是这个“养”字。这个“养”字大概就是涵养、润养、温养,就是一种浸泡在一个文化环境里这样的一个过程。作为一个编辑,作为一个做书人,你自己要首先喜欢读书,你首先就是一个读书人。她讲述了自己的阅读故事,学文学出身的她喜欢历史,自己在八十年代末把当时台湾中研院160多种口述历史都读过了。脑子里形成了一个概念,就是做一个好的历史工作,实际上在于史料,不在于后面的人怎么样论,因为论总是在一个阶段对这个历史阶段的一个评价。2005年的时候,她去台湾中研院引进这套书。台湾中研院所长很吃惊,没想到她对这套书居然熟悉到这种程度,他说他自己都没有全看,她第一批把他们的20本书签下后,没有一分钱支助,这些书没有亏本,但也没有赚大钱,但在业界和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谭永平是人教社的编辑,他谈到人教社是一个编研一体、学术立社的文化氛围,在这里比较重视科研的工作,所以很多的编辑都是要写教育科研类的论文,编辑必须要适应这种环境。教材编辑更多是要融入团队。每一本教材的编写,都依靠几十个人的一个团队一起研讨问题。做出一个样章后,要拿到团队里面去讨论。这样一个深度参与的团队合作方式,对一个教材编辑的成长提供了一种很重要的环境。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曾健说:每一个编辑手里有一个好稿子的时候,我们要有一种珍惜的感情,要把它的美表现出来。如何才能做到,需要编辑有四心:要开心、要用心、有好奇心和爱美之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沈元勤先生在演讲中讲到了编辑的十种能力和培养编辑的五个方面。他举例说:“我们原来有一个编辑,带他去见吴良镛院士,他后来参加一些院士的大会,觉得非常兴奋,因为他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高端的作者,从他们的讲话里面可以受到很多的教育,而且在书的品牌意识方面也得到好的评奖。”建工社实行导师制已经十几年了,用这种方式对新编辑进行传帮带,使编辑能够迅速地成长。国家的出版项目尤其是重大的项目,建工社会要求主任和编辑以项目管理的办法带一批年轻编辑参与,参与进来让他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一些重要的作者,从而使年轻编辑快速成长。

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胡守文、中国青年出版社前社长胡守文在沈元勤提出的十种能力之上,又增加了一种能力。他说:“好编辑要培养云思维习惯”。

高等教育出版社原社长于国华先生认为,成为好编辑有“三做”:一是严肃做人,诚信笃实。人做不好,不可能做好后面的东西,所以是严肃做人,诚信笃实。二是严谨做书,就是做学问,执着求真。做编辑的如果没有这个精神,不可能成为好编辑。三是要严格做事,精益求精。

在新环境中思考编辑价值

本次活动的主办方百道网CEO程三国认为:推选好编辑这件事之所以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赞誉,是因为“在一个出版的商业化和资本化话语盖过内容文化价值,在一个出版数字化引发去编辑化浪潮的背景下,我们以这种方式郑重其事的把聚光灯对准编辑这个备受忽略和冷落的群体,让更多人认识和发现编辑的核心价值,倡导编辑在引领社会生活走向与品质和参与文化生活构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有两件事似乎也在印证着我们这件事:一是前几天《新京报》发了一个新闻,就是写《白鹿原》的陈忠实先生自己掏钱设立一个编辑文学奖,给编辑发奖,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也表明,向编辑表达敬意这件事,陈先生觉得不能再等了,所以他自己就行动起来了。二是前不久大家看到了沸沸扬扬的中国最大的网络文学出版集团盛大文学的一个事件,就是起点中文网事件。起点中文网事件我们透过现象看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起点中文网这个中国最大的原创、自出版的文学网站,它的总编辑,最资深的编辑吴文辉带了几十个编辑出走了。就是这么一件事,结果这个号称中国最大的自出版的数字平台就乱套了。想一想,连这个我们通常认为最不需要编辑的,作者自己上传、读者直接在上面读,不需要加工的这么一个代表未来数字出版方向的自出版平台对编辑的依赖尚且如此,那么我们一向注重品质、讲究品质的出版人、出版社难道我们还要去强调编辑的价值吗?”

中国好编辑推选活动不仅吸引了出版界、作者和读者们的注意力,掀起了人们对编辑的关注,而且引发了出版业界对编辑价值的重新思考。

在传统出版业中,编辑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但随着图书出版不断走向市场化,发行和营销被出版社越来越看重,编辑的地位与一二十年相比,其重要性远不如从前。市场化的挑战之外,数字转型也为编辑们带来了又一重挑战。数字阅读正在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阅读方式,网络文学在我国成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出版形态,而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出版转型仍然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人们对数字出版的理解更多来自于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内容从产生到传播的路径,对于传统编辑而言,十分具有颠覆性,因为这一形态基本上可以“去编辑化”,作者直接在网络上发布和更新内容,读者基本上阅读的是未经编辑加工、处理的原汁原味的作者直供内容。这使得很多人以为,只要有了平台,只要有作者和读者,内容产业完全是可以不依靠编辑而独立存在的。

在另一场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孙卓然主“编辑的未来之路”主题沙龙中,来自三联书店的苏炜、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李又顺、清华大学文泉书局的徐颖、漓江出版社的符红霞、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董曦阳一起探讨了未来编辑们面对的挑战。李又顺谈到:编辑的理想与现实,快乐与无奈,皆与大环境息息相关,他不断引发全堂的阵阵笑声。大家都相信,只要有读者,这个世界就需要编辑。越是信息浩瀚,编辑从中发现、过滤、提升的工作越是富有价值。但未来的阅读环境确实和过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编辑们更相信未来,出版的本质更有可能回归到过去。即便未来之路变成了了未来之云,只要人们需要阅读,传播文化,编辑要对自己的出版传统和编辑传统有自信,苏炜说:”我老说未来真的没有路,反而未来的路应该是回到传统去,往回走,这可能是未来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