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才评长诗《水房子》

标签:
李冰都江堰水房子旅游 |
分类: 评论凸凹 |
水上的王国
——凸凹长诗《水房子》赏析
李永才
凸凹的《水房子》(春风文艺出版社2022年3月)以纵览天下,横贯古今的视域,书写一个水上王国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勃兴。他运用新鲜陌生的手法和立体深刻的笔触去探索人与水,物与水的相互关系。他的长诗以“水”为主题,旨在以“水”为线索梳理一个人和一座城的治水脉络,为我们从整体生态上重新看待人与水,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重新思考城市生活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全新的艺术视角。总体而言,他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历史与神话的追溯与重构
每一个诗人都对历史和神话充满向往之情,凸凹尤其如此。他的《水房子》从历史的感性进入,对一些隐没已久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触摸,从而打捞具有鲜明个性的诗性空间,在展开历史叙事的同时,又以美妙的意象来表达无以言说的内藏(如“分酒器”的意象),将读者的目光引向深广的情景。“汶阜之山,江出其腹”。 古蜀先民逐水而居,因水建城,巴蜀文明与水息息相关。《汤汤水命》和《水房子》对成都因水而生,浚水而兴的历史,以独特的美学眼光进行审视和书写,无疑为后人提供了接续历史记忆的可能性。
2.对现实理想的冲突与延展
现代诗人在精神生活上的感受,其复杂性和丰富性迫使其去探究和思考有关生存的问题。“在这高速运转的社会中,何以对抗都市速度这头猛兽,唯一能做的只有沉浸在独自的角落里,用冰的坚贞冷毅来遮盖住现代的轰鸣,用水的温柔敦厚来承载人类最质朴的心愿。”(李胤语)凸凹的《汤汤水命》和《水房子》,无疑都是作者面对一条大河生生不息的生命,对一个人,一座城和一方土地的生命的思考和追问。他因为对这一条孕育了文明和民族,产生了伟大精神和宏伟艺术的河流的崇敬,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用深刻的创造性思考,满腔热情地建构了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温度、有着爱和创造,不段流淌和循环的“水房子”。巴什拉在《水与梦》中提出,“物之物性唯有在人的意识的深处,才有显现的可能,物质元素与人的诗意想象始终处于不断互相深入、渗透与积累、变形之中。”当我们提及水,若仅仅停留在 “清凉、荡漾、沉浸” 等联想时,想象与物质的碰撞所诞生出来的词语是一种“移情”,是无节制的融入,无助于对水的本质呈现。(王岩:《水系成都:1990年代以来的生态艺术》)凸凹在诗中义无反顾地褒扬一个人的同时,其实是在揭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从历史的治水信仰到现实的生态理念,无时无处不体现出诗人对人类的关照和悲悯。
3.对超验的诗性思维与个人表达的有效结合
“没有什么可以覆盖你的水房子,它在人类的经验之外,想象之外,时间之外。”诗人试图在与水的持续对话中廓清自身与外界的关系,“用人文精神、灵魂回归来稀释僵硬的生存系统。”以诗的尺度审度当下的生存境遇,通过水这一物质,建立起自身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的联结。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而凸凹用自己深深根植于当下的生活体验来叙说水事,满血复活了人对水的物质想象。诗人在水中看到了静默与孤独,看到了奥菲利亚死亡和纳西索斯情结,水作为物质的想象得以诞生。凸凹是一个有足够诗性智慧的人。他的诗歌中,几乎随处都可以发现出手不凡的语言和意象。不管是他的叙事,还是表达方式,都有一些值得玩味的东西。他的言说方式直白而雅俗兼具,文字背后充斥着宽广的诗性空间。他的诗在感受和体验上,都存在许多超验的品格。正是他诗学艺术的张扬,才使他的诗歌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说服力。
作者简介:李永才(1966.1~),重庆涪陵人,现居成都。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作品见诸于《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诗选刊》《绿风》《诗歌月刊》《诗林》《诗潮》《飞天》《休斯敦诗苑》《21st Century Chinese poetry》《当代国际汉诗》等三百余种刊物,作品在全国诗歌大赛中获得多种奖项,并入选《中国年度诗歌精选》《中国年度诗歌排行榜》《汉英双语年度诗歌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等数十种选本。出版诗集《故乡的方向》《城市器物》《空白的色彩》《灵魂的牧场》《南方的太阳鸟》《与时光伦理》等多部。领衔主编《中国诗歌版图》《四川诗歌地理》《2018~2021年四川诗歌年鉴》等诗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