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单|南方周末2020年度虚构类好书推荐

标签:
南方周末凸凹年度好书文化 |
分类: 凸凹评论 |
凸凹2020年度书单
(葡萄牙)安图内斯《审查官手记》,王渊/译,中信出版集团2020.5
后现代大师、葡萄牙小说家安东尼奥·洛博·安图内斯的中文译著极少,《审查官手记》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他的创作观念受到过威廉·福克纳的影响,但他的艺术探索却比威廉·福克纳走得更远也更险。《审查官手记》的地理原点为位于帕尔梅拉镇的一座庄园,人物中心为部长弗朗西斯科,时间为葡萄牙1974年四二五革命(康乃馨革命)前后数十年。小说通过部长及其与女管家的私生子若昂、与厨娘的私生女保拉、部长情妇米拉、女管家蒂蒂娜等5人的“述”,和与他们有交集的14人的“评”,亦即共19位无不带着病态心理的各色人等面对审查官(读者)形成的内心独白,在时代之变和时代之乱的动荡夹层中,深刻呈现了权力的强大、异化与人性的幽暗、荒诞。正叙、倒叙、插叙转切频繁,意识流、蒙太奇、魔幻、寓言、误读、象征、留白、反讽等各种艺术手法烹于一锅,连标点符号的运用、提行分段的处理,也完全偏离了辞章文法的规范圭臬。时空被打烂成玻璃碎片,玻璃碎片又将社会病灶与人心世象的旮旯角落折射得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引人一叹再叹。作者在挑战表达的难度极限的同时,也在检验读者的审美习惯、文本记忆力和阅读耐心。这样的小说,既不能速读,又不能放几天再翻开拖拖沓沓读,必须腾出专门时间,高度紧张,不漏一字,踏踏实实苦思冥想读完。有过心理医生职业生涯的安图内斯说:“为了方便起见,我把那东西叫作长篇小说,其实也可以叫作诗歌、幻觉,什么都行。”是的,29万字的《审查官手记》高密度布满了令人惊异叫绝的诗句,说它是一部诗,一点不为过。
2020.10.9
贾平凹《暂坐》,作家出版社2020年9月
《暂坐》是贾平凹继《废都》之后创作的另一部城市题材小说。书中的“暂坐”是一家茶庄的名字,字意本指茶客的进进出出、来来往往。但从茶庄自身的结局和与茶庄有关的人的命运来看,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哪一种不是暂坐,又有谁可以逃脱时间的安排?小说时间设置为“马航M370失踪事件”前后,空间为以西安为原型地的“西京”,底色为弥漫城市、驱之不去的雾霾,其内容写的是以茶庄女老板海若为轴心的陆以可、希立水、应丽后、虞本温、司一楠、向其语、严念初等十姊妹(被誉为“西京十玉”,未含新加入的俄罗斯姑娘伊娃)与名作家羿光以及周遭环境发生的细细微微、零零碎碎又惊心动魄的故事。故事一拉开帷幕,就见十姊妹中的夏自花害重病,大家全力护理张罗直至让她入土为安,而直到故事落幕也未见十姊妹中的冯迎现身——原来从一开始她就死了。作者笔下的十姊妹均为经济独立、未被婚姻羁绊的“成功女性”,她们各有才貌,朵朵鲜亮,花团锦簇。不唯如此,她们还心藏爱心,乐于助人,广施善德,在雾霾中奋力浮现各自的存在、身份与价值,尽一己之力将阳光和快乐绽放在人世间。但即便这样,她们的内里和后来的命数也有那么多的伤口、苦痛、恐怖和无奈,正所谓有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生存形态,凡社会中人没有谁可以在时间的刑讯室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即便你一心向佛、慈悲为怀。《暂坐》将各种“关系”铺陈得那么复杂、厚实和清晰,又将各种“关节”解剖得那么老到、深刻和含而不露,最大可能地呈现了人性之美丑和运道之苦涩。
2020.11.2—4
周李立《所有与唯一》,花城出版社2020年5月
80后女作家周李立为她的长篇小说《所有与唯一》(《江南》杂志2019年第4期首发)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成都城北星月巷长大的李志强,转业后成为县城火车站电务段电工,娶县塑胶鞋厂制鞋工小雁后,生有儿子李唯一。还有一个流产的孩子,叫李所有。父亲对儿子李唯一百般呵护、默默奉献,但儿子并不领情,一心想着返回成都,并要挟腼腆的父亲去索要爷爷奶奶、大伯姑妈居住着的星月巷老房子。一场观念、人性、血缘、贪欲等纠缠在一起的搏杀就此展开。在父子关系中,对儿子而言,你给的,不是我要的。对父亲而言,你是我的唯一,也是我的所有。他们的榫卯,总在错位。他们的走近,恰为远离。周李立用她特立独行的西式叙述语言与换气方式,幽默有趣的腔调,密不透风、绵实有力的视点及细节针脚,通过一再反旋、岔走的故事推进,将一群小人物的欢乐与悲苦、良善与狡黠、希望与幻灭、生存与梦想,白描得那么丰富多彩、鲜血淋漓;将中国80后一代人中身处底层一代的父子关系,尤其父子关系中双方的生长条件、代际障碍与诉求悖论,呈现得那么不动声色又异样极至、惊心动魄。其直接贡献是,及时弥补、填充了这一题材的现实空白与历史遗憾。
2020.9.8
魏思孝《余事勿取》,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8月
80后小说家魏思孝长篇小说新著《余事勿取》,由“侯军”“卫学金”和“卫华邦”三章构成,而卫学金、卫华邦父子与侯军彼此不认识,将他们的故事线牵系一起的,是一桩极其偶然的“杀人案”。小说以侯军、卫学金三天的经历为叙事原发点,用第三人称讲述了城乡发展变迁中乡村底层百余人三代数十年的奋斗、反抗、挣扎、苦乐交织的生死命局与宿命。侯军一章中,那些年轻人被合法、正常逻辑行进路线的生活与欲望碰得头破血流后,在拳头、刀棍和鸡鸣狗盗的血酬定律中铤而走险、另辟蹊径,照样被碰得头破血流。卫学金一章中,那些亦农亦工、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老老实实追着时代跑、辛苦一生的农民,依然被时代所抛弃——他们一生的体能与积蓄基本都在一场病、一起意外事故中化为乌有。作者对鲁中地区地望、风俗和各色乡村人物生活经历原汁原味信手拈来的熟悉程度和把握分寸,让其笔下的虚构呈现出非虚构的恍惚镜像。其冷静、简捷的艺术笔触,不动声色的悲悯气场与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将城乡变局大背景下乡村人物骨血中承载的包括嗜酒、嫖宿等不良习性与灰色行为在内的心酸与不易、善良与暴戾、希望与失望等生命真相与残忍,刻画到了惊心动魄、掩卷长叹的地步。此番努力,亦使自己从大量的彼此覆盖的中国乡村小说艺术表达的巢臼中脱身,并成功拓展出一个新的界阈。
202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