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者报访谈《汤汤水命》

(2020-04-14 10:41:04)
标签:

李冰

都江堰

旅游

分类: 访谈凸凹

专访凸凹:

只有小说,才能呈现一个生动、温暖而真实的李冰

读者报记者/何建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玉垒山筑堰,是为“湔堋”,从宋代开始,人们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称为都江堰,名字一直沿用至今。2200多年来,“都江堰”始终发挥着巨大效益。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然而这样一个凿山开河、与地奋斗的关键人物,秦汉时代留传下来的文字记载却仅有百余字,在《史记》中他连姓氏都没有,只知他任职蜀郡守,“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他从何处来,又往何去处,历史上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著名小说家、成都市作协副主席凸凹最新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就用35万字为人们揭秘了李冰的人生踪迹。

“要知道,李冰置身的可是一个民族众多、地理复杂、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反秦势力与情绪依然存在的高难处境。再则,他大约是史籍和传说,官方和民间,唯一没有一字微词的历史人物——可他真是这样一位十全十美的圣人或神仙吗?这些都不清楚。我觉得就需要一部小说性质的书来予以回答。因为除了小说,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给出更生动、更温暖,同时也更真实的回答。”凸凹在接受读者报采访时坦言:“我写的不仅是都江堰缔造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一生,亦是写李冰的时代。”

《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以末代鱼凫王的漫漶回忆作第一人称叙述,以事件组团为结构布局,以《四库全书·三命通会·论纳音取象》有关水命的阐解为包装,以吊诡的蜀雾为底色,以鲜明的“蜀性”为特质,以坚定的治水为引擎与脉动,错乱时空,架空历史,纵横捭阖,勾古连今,融合古蜀国传说、先秦百家思想、战国权力较量,以及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演绎出非同一般的以水彰名的李冰的一生。在读完小说后,作家李贵平感慨道:“这是第一部正写李冰的长篇小说,它融合了古蜀国传说、先秦百家思想、战国权力较量以及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演绎出以水彰名的李冰的传奇一生。换句话说,《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是借历史小说的外壳,写出作家心目中的‘李冰外传’。”作家庞惊涛也评价说:“凸凹在小说中的故事编织,贯穿着他自我设计的画像填充妙法,其核心在于对李冰神性的弱化和人性的强化。彼此消长之间,一个生动的、个性十足的、情感真挚而丰富的李冰便站在了读者面前。仅从对李冰这个历史人物的文学创造这个维度来观察,《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是划时代的。”

 

 

水的命运即人类的命运

 

1.这本新书为何会以“汤汤水命”命名?能帮我们解读一下吗?

凸凹:命理四柱八字学推算法,按每年天干地支纪年,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分为五种命格,认为日干是壬或癸的人,属于水命。水主智, 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水命分为六类,涧下水命、大溪水命、长流水命、天河水命、并泉水命、大海水命,其命局各各不同。

人一出生就注定了,没人能逃脱一滴水的覆盖。年有年的水命,月有月的水命。一月雨水命,二月泉水命,三月露水命,四月潮水命,五月瀑水命,六月酒水命,七月雾水命,八月温水命,九月海水命,十月湖水命,十一月溪水命,十二月河水命。

我认为李冰的命运就是水的命运,水的命运就是李冰的命运。

书中的李冰说:“水长流,冰长流。水居何处,冰居何处。水近则冰近,水远则冰远。”

在形式上,我将《四库全书·三命通会·论纳音取象》关于水命之说摘录为书首题记,又将不同的水命冠于每一篇章(事件)的篇名上,用水命包装了全书。在内容上,则是将水文化贯穿全书。比如李冰治蜀,就是向水学习,用水的法则治蜀、兴蜀。

其实水的命运即人类的命运。翻一翻文明的地图,文明基本住在河流两岸。所以,水定城,水定人,水定万物。

这就是取书名为《汤汤水命》的底因。

 

 

2.人们对李冰这个人,算是耳熟能详,但却又语焉不详。这是否正是《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充满魅力和诱惑力的地方?

凸凹:是的。但除了李冰的生平,应该还对李冰到底是怎样完成都江堰建设大业感兴趣。事实上,书中海量的陌生的信息量,会让读者大有意外收获之惊喜感。比如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蜀王子泮率数万兵马抗秦和南迁至越南的故事。比如水族和鱼国人的故事。

 

 

3.在《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每一个章节都含有“水命”这一关键词,而且标题都极具诗意。这是否跟您的诗人特质有关?而“水命”的出现,对您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凸凹:是否跟我的诗人特质有关,我不知道,我认为就该这样,或者这就叫水到渠成?关于诗人这个情况,读过这本书的人在评价时多有提到。70后小说家杨不易在《重构李冰传奇,再现战国时代蜀地风云》中说:“作为诗人,凸凹在每一部小说里,都会将诗性倾注在故事和文字之中,《甑子场》如此,《汤汤水命》亦如此。除了文字充满诗性和张力,对于李冰生平的演绎,也几乎像一道诗,浪迹于蜀地内外的李冰,则像一个以水为纸笔的流浪诗人。他逐水而治的行迹,让人想起在水边高歌的屈原,也让人想起浪迹四方的李白和杜甫。他让《水经》归于水而顺水漂零的行为,比写诗更具诗性,简直就是诗的行为艺术。而故事以蜀山天彭阙云层里鱼凫王之口讲出,鲜活又如蜀雾般迷蒙,何尝不是最浪漫和诗意的表达。

“水命”的出现,让我有如神遇、神助和顿悟的兴奋,因为这本书的魂找到了,作者我的气找到了,大自然的水终于与人的生命拥抱在了一起,二者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书名,没有比水命二字更妥帖的了。而出生于都江堰的我,到这时,也才真正感到了水命附体,身体一遍遍过水。

 

读者报访谈《汤汤水命》

 

吃水不忘挖井人

 

4.您将李冰同时代的诸多历史人物都纳入其中,究竟有何讲究?是否会造成阅读的眼花缭乱?

凸凹:我不同意是我将李冰同时代的诸多历史人物纳入书中,我认为是他们自己走进书中。作为郡守的李冰,作为治水大师的李冰,这样两个身份,置身百家争鸣、人才奔走的战国,他会遇到什么人,遇到多少人,早就注定了。

 

 

8.您是如何刻画李冰的神性和人性?李冰吸引您的地方到底在哪?

凸凹:李冰当郡守和建都江堰时是很年轻的,这从1974年在都江堰安澜索桥水底挖出的石人像即可看出。而这么年轻就这么有本事和作为,一定跟他的天才和神性有关。小说中,他的神性具体为识水脉,擅长天气预报、发明创造和号令鱼凫,再一个是建三祠以敬山敬水敬祖先。

李冰所处的蜀时代,是一个敬畏鬼神、崇尚祭祀、巫师大有作为的时代,史载的李冰父子俨然就是神化的人物,加之仙道文化也是蜀文化中重要的一支,故我将蜀雾弥漫在文字间以呈现那个时代的邈远、神秘和诡异,同时也让李冰身上保留了一部分神性,以此逼近艺术的美与真实。

要知道,古老的蜀地,从模糊的神一样的鳖灵,到具象的凡人文翁,一百多年的时空中,中间只隔有李冰一人而已。从这一视阈讲,李冰一半是神一半是人。这也是为什么史料要么语焉不详,要么神说。

对其人性的刻画,主要体现在对亲朋好友、上下级人员、政敌、豪族、百姓等所表现出的言行上。李冰的内心是不好直接呈现的,因从古至今,无论庙堂还是民间,对他没有一句不好的说辞,连一字微词也无,这在历史人物中是罕见的。他在那里,一字不说,都是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他的水都润泽人类二千多年了还在润泽。为此,我借末代鱼凫王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叙述,讲自己内心之想,说眼观耳闻的人世外象。对李冰的内心与个性,只能在他的脾性上、行事方法上做文章。

建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工程而缔造者生平不为人知,这个巨大的反差,是吸引我写李冰的一大动因。吃水不忘挖井人嘛。

 

读者报访谈《汤汤水命》

 

我对这块土地有真挚而深厚的情感

 

5.您想书写自己心目中的李冰,就必然带有主观性,那您又是如何做到历史的客观性?而对于“这是一部小说,不必当真”的说法,您又是如何看待?

凸凹:关于李冰这个人物,关于“虚构向真实的步步紧逼”,我的基本做法是,一方面,以我认定的符合逻辑评判的史料为龙骨、身形和边界,这个是非虚构的原则和底线,不能侵犯和突破。另一方面,用切合时代、国情、郡情和社情信息的逻辑推理的美学手段,在非虚构的框架内,填充虚构的血肉、筋脉,用宗教般的虔诚与温度给作品通气。最终浮现出一个美学意义上真实的李冰,和李冰的时代。最终让主观与客观处于同一向度。

但是,我也没有照搬史料,囿于历史。比如,为了人物、场所和矛盾集中,按照小说尤其影视创作规律,我将张若写得有点"坏",将牛鞞置县的历史提前了。写的是小说,不能让人读后说不是小说,是论文。博纳科夫在《关于一本题名〈洛丽塔〉的书》中指出:“对于我来说,只有在虚构作品能给我带来我直接地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时,它才是存在的,那是一种多少总能连接上与艺术(好奇、敦厚、善良、陶醉)为伴的其他生存状态的感觉。……通过阅读虚构小说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社会阶级或了解一个作家,这种观点是幼稚可笑的。”

 

 同时我也不认为“这是一部小说,不必当真”。恰恰相反,我认为它比史料更真实,比历史更鲜活。要知道,史料也是人写的,也是一家之言。现实中,我们眼观耳闻的,就一定是真实的?未必吧。艺术的真实,高于现实的真实,高于史料和历史的真实。否则,明知是虚构,谁愿意自投罗网被“骗”?

 

 

6.有人评价这部作品“有真实之根,这让作品有了感动人心的力量”,那您是如何完美处理好“虚构之美和非虚构的质感”这二者之间关系的?

凸凹:为达到“虚构之美”,我尽可能用好天赋小说家的特权,在小说艺术的探索与呈现上贡献出一点创造的价值。但同时,却不能对公认的非虚构界域越矩。这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有点像在针尖上跳舞,在囚室里自由而优美地飞翔。

 

 

7.在您的创作中,是否有写不下去的时候?

凸凹:这书也算是命题作文,签了合同的,必须完成,又拟定了目录,因此没有写不下去的时候,虽然我起笔前没有撰写故事大纲与梗概。但完稿时,自己真是累得快虚脱了,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写,一看见密密麻麻的文字就非常烦躁。不想违约,只想在规定时间内交稿了事。现在看来,还是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果有机会再版,一定好好校订下、打磨下。

这是我写的第一部古代历史小说,说实话,能否写好,不是十分有信心。之前写过民国的。但从成书的情况看,还是满意的。是的,致敬李冰,我尽力了。

 

 

9.在现代文学创作中,您觉得应该如何让更多的历史人物,尤其是资料缺乏的历史人物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凸凹:在作品的结构、语言、叙述、细节等上融入时代性,作者自己的三观与时代同步,虚构与非虚构相互搭台、站台,唱好一台戏,作品既好看又有思想性、艺术性,才能让缺乏资料的历史人物走进年轻人的视野,让他们感同身受。

只有小说,才能让李冰丰满,复盘为一位活生生的人。

 

 

10.小说中,通过对蜀地地标性山川、城镇、建筑作出的时空对位、虚实对位的楔嵌与榫卯,可以感知您对这块土地的真挚而深厚的情感。

凸凹:我生在成都之西都江堰,4岁时去往大巴山,30岁时落居成都之东龙泉山,迄今已在成都平原喝着李冰的水生活了34年之久。我如果对这块土地没有真挚而深厚的情感,那就真是一个忘恩之人了。冷漠的人,冷血的人,成不了艺术家,只能成为杀手、政客与机器人。

当然,这种时空、虚实的对位,也是出于艺术创作的考虑,让小说成为小说。即便在及物上,我也要让历史与当下产生联系,完成虚构向真实的步步紧逼。

 读者报访谈《汤汤水命》


(读者报客户端“第一读者”发布时间:2020-01-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