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明日报评《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

(2020-04-13 08:28:45)
标签:

都江堰

李冰

刘小波

旅游

 

《光明日报》编者按:

本次集纳的这两篇文章,关于地方性书写与批评的问题。

作家的地方性书写似乎成为一条文学准则。一时兴起的“作家群”研究,也是习惯性地将作家和作品纳入一个特定地域进行审视与打量。作品中的人物,也有属于自己的“地方”。所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在新书《小说说小》中专门辟出一章,谈的是“找个地方很重要”。他写道:“地点的选择提前规定了小说精神能量的大小,也提前决定了小说的成败。”在这个特定的“地方”,人物才立得住、施展得开、有生气。作家凸凹的长篇小说《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将李冰安置在“地方”之中用心揣摩,又让他走出“地方”,在“汤汤水命”之中构建起一个“人”的形象。

李敬泽以《龙江文学批评书系》为由头,思考的是文学批评家是否有着自身深厚的地方根基。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文学批评家操持着理论的武器,在文学的世界里“纵横捭阖”,是否顾得上回头看看自己的“文学故土”?很直接的看法是,人是地方性的产物,难以逃脱自身的“牵绊”,跳得越高,“牵绊”越深。对于文学批评家而言,他的“文学故土”是参照物是指示灯,只不过是潜在还是显在,忽明还是忽暗。当然,问题是复杂的、多面的。于是,我们期待聆听新的声音。

 

 

 

地方历史的现代诗性演绎

——评《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

 

刘小波

 

 

《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11月)是一部围绕历史名人李冰生平而铺陈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书写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历史观,作家努力通过历史映照现实;其次,小说展现出作者对地方知识的深度挖掘,对古蜀历史、文化和文明进行了全景呈现;另外,小说也体现出了浓郁的诗性,与一般的拘泥而呆滞的历史书写区别开来。

《汤汤水命》在历史史料的基础上,以艺术的手法回归历史现场,还原真实的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其福泽依旧惠及当下,天府之国由此而来,主导这项伟大工程的正是李冰。作家以艺术方式来对其进行纪念,善莫大焉,功德无量。《汤汤水命》选取了鱼凫王这一特殊的视角回溯李冰传奇的一生,这一视角是无所不知全知视角,能够从多角度来展现人物形象。小说以兴修水利工程为主线,同时融合了正统历史、民间传说、百家思想、权力斗争以及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试图尽可能还原历史,构建立体而丰满的历史人物。

在历史表达上,作者试图无限接近历史最为真实的那一面。在写作的时候翻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进行资料的充沛收集。比如在小说开始部分介绍秦灭巴蜀的时候,就详尽叙述了秦灭巴蜀时各色人等的机关算盘,以及巴蜀人民各式各样的反抗斗争。既立足于正史的记载,也有类似秦军进军楚国时遇到李冰一家人这样的佚史情节。当然,任何历史都是一种事后追记,即便是凸凹在撰写小说时参阅的历史文献,其本身已是一种叙述了,与真实或许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作者的主要书写对象是李冰,而关于李冰的准确记载实在是少之又少,历史记载少了,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一些。作者可以进行肆意的想象,将地方野史、民间谣传与神话传说融进了小说。不过,这些都不能影响到小说的真实性与历史价值,因为小说营造了文本层面的真实历史,这是文本体裁框架所约定的。作家通过细节的刻画来呈现历史最为真实的一面,尽管这些细节充满了想象的成分,但并没有脱离当时的整体环境。关于李冰的生活细节,既有他对母亲的孝顺、对助手的信赖、对儿子的歉疚,也有对王事的忠义以及对普通民众的体恤。这些生活的细节都是每一位普通个体所遭遇的生活以及所应对的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作家明显跳出了一般写历史的窠臼。写历史,不陷进历史的牢笼无法自拔,而是从历史深处走出来,进入现实,这或许才是写作最大的成功,《汤汤水命》是四川历史名人工程系列之一,对四川历史名人的挖掘,是为当下发展寻找精神的支撑力,这些历史名人所做出的贡献,正是先辈们所践行的治蜀兴川,巴蜀文明、川蜀精神在当下被多次提及,更需要艺术的呈现,这正是小说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汤汤水命》的写作也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的建构。李冰是巴蜀名人,也是巴蜀精神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地方性写作将巴蜀文明和文化充分融进小说里去,作品建构了一种可以被外乡人所认识和理解的地方生活,寻绎一个地方的文化表情与性格。在政治较量、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展现了极富地域特色的一面。不同的地方生态,既牵涉不同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构筑了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对地方的严谨考证与满腔深情,使《汤汤水命》得以在“地方性写作”这一谱系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地方性写作需要寻找到精神空间究竟在哪里,地方性写作并不等同于封闭性、排他性与局限性。倘若仅仅从一个地方的内部来叙述地方,毫无疑问,这将会扼杀地方的生机,令其死气沉沉,由此呈现出来的地方感也会令人有虚假之感。地方与外界的互动,也是地方性写作的题中之义。《汤汤水命》所书写的人与自然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书写人们面对自然时候的抗争勇气以及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书写心系百姓的民生关注之情,以及生动立体的人性体现,都不仅仅是一种地方产物,而是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食粮。

小说还体现出了浓郁诗性之美,这与作者的诗人身份有关。诗性写作主要是通过小说的情感和语言来实现。情感上的体现最为明显,作家怀揣着充沛的情感进行创作,在人物身上寄寓了人格理想,投射出自我的价值追求,同时,小说的叙述似乎具有命运悲剧性的一面,这些都暗合了诗性表达程式。人物命运的打量具有很深的意味,这是任何时代都会面临的生存困惑。李冰的命运,就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解。作为蜀人,因为秦灭巴蜀而逃离故乡,最后却又以秦郡守的身份回到故乡,为秦治蜀,实际上也是为蜀兴蜀。

作家在塑造英雄的时候,突出了其本真性的一面,李冰是伟大的,同时也是悲剧的,这是性格的悲剧,他与时代和社会格格不入,只心系百姓,却无心打理官场,因此也遭遇很多的毒害。在语言上也是如此,作家打破拘泥呆滞的历史叙述语言,用生动灵巧的文字建构了风度翩翩的篇章。浓郁的诗性还可以从很多细节看出来,比如小说采用了大量的非自然与超现实书写,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场景虽然在当下的生活中不复存在,但是符合英雄的传奇色彩。李冰出生时的传奇场景,开篇关于小说的由来颇具《红楼梦》的遗风,传奇色彩的叙述者为故事蒙上了传奇的基调。整个小说是在塑造英雄李冰的治水之功与治蜀之功,本身就颇具传奇色彩。《汤汤水命》是一部寄寓了作家理想人格的作品,小说穿透历史映照当下,对巴蜀文明进行了深刻探寻,对当下有着深刻的现实关照意义。 

2020/1/9

(原载《光明日报》2020.2.5“文艺评论”版)

 光明日报评《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


【作者简介】刘小波,1987年生,博士,《当代文坛》编辑,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与批评、中国当代文学。曾在《当代文坛》《小说评论》《扬子江评论》《文化研究》《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有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近期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评论网》《文艺报》《文学报》《南方周末》《长篇小说选刊》《译林书评》《收获微信》《江南》《西部》《音乐周报》等报刊媒体发表文章。

光明日报评《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