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白云评凸凹

标签:
宫白云文化 |
分类: 评论凸凹 |
凸凹——在经验上平凡,在文学上非凡
□宫白云
读凸凹的诗,让我一直在想诗歌与影像的关系,他的《二娃》,《地主家的女儿》,《爸爸的果园》,《玻璃中的鸟》等都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又一个浓缩的小电影之中,没有解释与理念的灌输。只是一个又一个分镜头解构着能指与所指,架构着读者与作者,让人惊叹于他出色的化语言为影像的高超的驾驭能力,这让我想起了他小说家与编剧的身份,也想起了文学都是相通的老话。他的诗歌整体的基调沉着而充沛,睿智而机巧,厚实而深入,大量生命的体验及社会认识、记忆与痛感和面对自我的赤诚贯穿于始终。美国诗人佛罗斯特说“诗歌的材料应该是在经验上平凡,在文学上非凡。”而凸凹的诗恰恰是这样的表现。他诗歌的取材大多是生活与生命的经验,他对诗歌的切入方式,带着生活与生命的温度,但表达却极具个性,对语言的运用不虚饰、不嚣张、有的放矢,特别有真气,而真气正是这个时代所欠缺的。他有能力将情感、道义和经验融贯得恰到好处。他对于诗歌的认识也相当惊人:“每行诗都是一条鞭子打人/好的诗只一鞭顶多三鞭就解决问题/问题是读者的七寸大多长在鞭长莫及的地方”(《诗论》)。“每到一个年龄段,他都想做一些/盖棺论定的事,可制造盖子的模具,/难度高过了他天才的想象。”(《玻璃中的鸟》)。高不可攀的冷静与敬畏之心,让诗人远离喧嚷的江湖,自守一片清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为神祗而写作,直到/肉身消亡——化为神祗。”这是诗人在《纪念——给安娜•阿赫玛托娃》中的诗句,我借花献佛把这诗句送给他自己。
链接——
【凸凹卷】
为当代诗歌的生成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凸凹简介
凸凹旧作6首
凸凹新作4首
《滴撒诗歌》2016卷总第6期
——“纪念八六大展30周年·中国第三代诗人特别推荐”专号
主编
纪念“八六大展”30周年·中国第三代诗人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