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小说月报》3个小说

(2013-10-27 11:22:43)
标签:

杂谈

分类: 凸凹评论

阅读备忘

 

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农村孩子涂自强考上了二本,成了全村唯一的大学生。为了省钱,他一边打工一边走路去了学校。在大学,课余时间在食堂帮工。正要考研时,被一个电话叫回了老家——父亲因被平祖坟气死了。一份工作干得好好的,母亲又因房倒屋塌打坏了腿。涂自强把母亲接到城里租房,又开始了勉强可以活下去的打工日子。不久,他患了绝症肺癌。他和母亲都走了:母亲去了寺庙,他走在了回家的路上。这就是《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原载《十月》2013.2,选载《小说月报》2013年第5期)讲的故事。方方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涂自强心存目标,满怀希望,很阳光地面对一切;一直很吃苦,节省,又很努力,且周边的人对他也挺不错的;但他得到的总是悲伤。难道就因为他穷、没有背景、老遇意外,就该收割悲伤吗?全中国有无数涂自强,方方写了一个,其实是写了一大群。因于此,涂自强的悲伤,当然不是个人的了。方方抛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实则正是这个小说的意义。

 

2013.10.26

 

杨晓升《介入》

看了《介入》(原载《中国作家》2012.3,选载《小说月报》2012.5),我反复想,对于这样一个小说,还有可取代这俩字的小说名吗?想过之后,我认为没有了。我的理解,“介入”应该有三层意思:一是为郭丁昌施行的治癌手术(方法)的名称,二是指郭家老人、子女、孙专家、财务科长等持不同观点人对郭丁昌癌症及介入手术的介入,三是读者的介入。大约正是有了“介入”二字的灵感与创意,作者才有了生成这个小说的冲动。作者对治癌程式之熟、把握心理之到位,加之具有很好的各种矛盾冲突的设置能力,这就使得这个小说,不仅仅是小说了——它为我们发现/提供新的生存经验的同时,它还起了这样一个作用:还可以被癌症患者和患者家属当作治癌手册和治癌指南之类的读物来学习的。谈癌色变,读这个小说,随癌而动,随人而动,真是揪紧了我的心。

 

鲁敏《当我们谈起星座》

《当我们谈起星座》(原载《江南》2013.4,选载《小说月报》2013年第9期)写的是文艺界社交圈的事,涉及到的人颇多。但从头读到尾,有名的人只一位:大林;有姓的人也只一位:蔺总。也就是说,有名有姓的人一个没有。这,蛮有意思的。小林在圈里有“社交家”之称,名气特大,乐于助人,没有哪件事哪个人离得开他。正是这样一个人,突然死了。人们这才发现,大家对他竟一无所知。小说想说啥呢?社会的浮躁,人情的冷漠,好人的悲凉?其实大可不必管它想说啥,主题是啥,我的意思是,你只管知道它写好了一个如大林这样的人的命运就OK了。

 

2013-10-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