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凸凹和白连春
(2013-10-25 08:31:25)
标签:
转载 |
分类: 凸凹小说 |
节俭的、广大的
——中篇小说《保密费》创作自白
凸凹
一直知道《北京文学》对中篇的用力生猛,推出的中篇煞是厉害,所以,当我写出我的第一个中篇后,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端端直直就发了去。之所以如此透胆,原因有二,一是对该刊编者的信任,一是对自己作品的信任。
小说家都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小说理想。我以为小说创作可以考虑两方面:向内完成自己的小说理想,向外契合读者的阅读期待。我的写作过程,正是把这两个向度揉拢,归结到一点的过程。
为节省读者的时间成本,文字必须是最少的;衡量的标准是,任谁也不能删减一粒冗字。阅读的眼睛应是轻松的、欢愉的,就此,不妨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刻刀,雕出有意思的画面。对了,就用这些雕刻画面,结构故事、叙述故事。——这,体现着小说家的语言手艺。
结构、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当然是一个读者没见过、没读过,而又愿意见、愿意读的故事。故事中的具有文学审美的人物,也必须是文学史中没有出现过的,这点尤甚重要——对长篇小说尤其尤其重要。小说是创作:创造与发明。读者需要有人为他们创造发明一个又一个新世界:新的生存经验、新的愉悦生活、新的无穷无尽的不能想到的广大的可能……为了这些,设计一环又一环的矛盾链是必须的,让作品邈远、神秘、沉静、睿哲、含而不露,也是必须的。作品的世界,是熟悉还是陌生的,是虚构还是真实的,读者陷身其中,自觉不自觉都不能晓明。——这,显像着小说家的生活历练。
可以大写小、小写大,虚写实、实写虚,唯独不能从大写到大,从小写到小,从虚写到虚,从实写到实。如此就没有弹性、张力和这样那样的空间了。——这,透呈着小说家的艺术格局。
思想的光芒不可或缺。精神的深度、广度、硬度、指向,即使从头至尾不着一字,但字里行间又无处不在。——这,体现着小说家的教养与良知。
基于这样的主张,我用《保密费》的生成,做出了我的实践——但愿更多的读者能看出这点。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做码字的活儿,算来,大大小小,也码出了十几本书了;码过诗歌、随笔、评论、报告文学,甚至还为电视剧、舞台剧、话剧、歌词等码过;偏偏是,小说还是新手;虽然,就小说而言,我阅读了不知有多少了——仅为之写出的《阅读备忘录》都达到了一百多篇;但就小说写作言,究竟还是道地的新手。
所以,在这儿为“新人自荐”写“创作自白”,既腼腆羞赧,又安然无芥。
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三年,我在中国西南大山里的一家三线工厂讨生活。因是第一个小说,不敢造次,就将这十五六年生活最有意思的部分,全部献了出来——献给了这个仅有两万多字、只需耗费读者两三个钟点的小说。当然啦,这是值得的。还有比分享更美好的幸福么?
谢谢社长杨晓升,谢谢责编白连春。谢谢亲爱的读者。
作者简介:
凸凹,原名魏平。写诗、写随笔,正学写小说。祖籍湖北孝感,生于四川都江堰,在大巴山生活、工作过二十多年。当过设计员、规划员、编辑记者、公司经理、政府职员等。现居成都龙泉驿。
默默地给生活打洞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的小说了。我是一边流着泪一边笑着读完的。这是一个令人心酸同时更让人愉快的故事。一篇小说怎么做到既令人心酸又让人愉快,的确是个难题,无数成熟的小说家都做不到这一点。
而凸凹还是个小说新手,一个小说新手做到了这一点,他在这篇小说背后究竟该下多少功夫?我无法准确算出,只有他本人知道。在此,我先向凸凹致敬。知道凸凹很久了,早先只知道他是优秀的诗人,写出了无数好诗。再次向他致敬,感谢他把他创作的第一篇小说给了我,我很荣幸能够做这一篇小说的责任编辑。
说起来,凸凹我还不认识,我是通过印子君的介绍对他有所了解的。印子君同样是优秀的诗人。全天下的诗人都是朋友。这有点像:只要我成为诗人,就是我们的战友遍天下。在现实生活中,凸凹是个认真,够朋友讲义气的人,他一直在写作:诗歌、随笔、评论、报告文学,甚至还写过电视剧、舞台剧、话剧、歌词等,到最后,这一切都准备好了,他才动手写小说。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凸凹会成为著名的优秀的小说家,因为著名的优秀的小说家的工作,他已经在写小说之前就全部做好了。
文学在文学之前,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文学真正的功夫在生活之中,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
凸凹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三年,在中国西南大山里的一家三线工厂生活。十五六年漫长岁月中,该有多少故事发生,作家却提炼出了一篇只有两万多字的小说。这篇从十五六年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只有两万多字的小说,究竟写了些什么故事,读者诸君只要翻开这期《北京文学》就能读到,在这篇短短的点评里我不说。我说得再少其实都是多嘴多舌,都不如小说本身。在这里,我还想说的是:我希望一切想成为小说家的朋友,无论是否已经是诗人了,都要向凸凹学习,学习凸凹什么呢?学习他对生活和写作的态度,两个字一个词,就是:认真。读凸凹的自白,我读到了这样一句令我震憾的话“就小说而言,我阅读了不知有多少了——仅为之写出的《阅读备忘录》都达到了一百多篇。”由此可见,凸凹对小说的认真。
认真不是把生活照搬进文学里。我读过很多照搬生活的小说。读那样的小说,我还不如直接读生活好了。
文学是有准确的精神的,而生活只是散漫的无聊的无意义的堆砌。这么说吧,虽然有点夸张,但是真实:生活大多是垃圾,文学却是我们生命必需的营养品。
文学,尤其小说,是我们生命必需的营养品,这,就要求作家终生付出,认真从生活中提炼,提炼,再提炼。作家就是一个在生活的垃圾中翻找、捡拾、挖掘宝藏的人。给生活打一个洞,作家的任务就是直达生命最尖锐的最令人心颤的部分,把那一部分提炼出来,写成小说,或别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生活的洞打得越深,挖掘提炼的文学作品越令人心颤,作家的生命力越长越大。
在作家获得成功之前,作家一直在默默地给生活打洞,打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直到发现了生命中的宝藏。
生活无边无际,生命的宝藏无穷无尽,作家必须毕生打洞,像地道的无声无息的惯于在黑暗中生存的土拔鼠。
白连春说:1,凸凹的中篇小说《保密费》已经发表于2013年第11期《北京文学》好看小说栏目的头题。由于这篇小说送审在多年前,多年前——至少三年前,凸凹还是小说新人——在等待这篇小说发表的漫长的时间里,他又写出且发表了好几篇小说,所以,《北京文学》给凸凹发表小说时,就不能再算新人了,故他的自白和我的点评都没有发表。等的时间太久了,向凸凹先生说声对不起。我特在我的博客发表凸凹的自白,因为我觉得这篇自白写得实在是太精彩了,有很多地方值得朋友们学习。2,近期送审了下面朋友的作品,感谢朋友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王运兴的短篇小说《换血记》,阳红光的短篇小说《大雪封山》,卢江良的短篇小说《好大一块肉》,张小梅的短篇小说《猫》,陈仓的中篇小说《父亲的晚年生活》,钟正林的中篇小说《拆得比画得快》,耿永红的诗歌《大地丰润》,吴文杰的诗歌《大地上的回声》,叶江南的诗歌《盛世欢歌中国梦》,高奕的纸上交流《说几句真心话》,谭岩的散文《一河春水》,姚远芳的散文《母亲亲亲》。另有洪波的小小说原来也要送审,可惜作者的文章后面既没有联系地址,也没有电话和邮箱,故无法送审。若洪波愿意我送审你的作品,请尽快把这些发给我。3,我的生活一直无法安稳下来,身体又不太好,朋友们一直对我帮助很大,发给我的文章如果我看迟了送审迟了,请多原谅。更多朋友们的作品不能送审,实在没有办法啊,我只能送审很少很少一点,而要领导最终通过,再发表出来,就更少更少了。人生如此寂寞,文学更加寂寞,我们要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