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虚构》
(2011-10-31 09:33:48)
标签:
马原虚构杂谈 |
分类: 凸凹评论 |
阅读备忘
马原《虚构》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讲故事;汉字据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我为我用汉字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只有我是个例外。
一九八六年,马原笔下的中篇小说《虚构》就这样开章了。一开章就如此牛逼哄哄!
在西藏,背着行囊的“我”,独自一人“五一”后从拉萨出发,一路走着就闯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叫玛曲村的麻疯村。除了“她”与“哑巴”,这个村的人基本不懂汉话。麻疯村与世隔绝,神秘而寂静,村人的身体因溃烂而变得丑陋甚至恐怖,大家不说话,整日里裸着身体晒太阳,晚上就做那事,生下又一群麻疯病患者。活动有两项,一是傍晚打篮球看篮球,二是上午去两棵粗大的神树下转经。村人与“我”发生关系的,只有善良藏人“她”、藏枪汉人“哑巴”和打石珞巴人“他”。“我”逃离玛曲村时,是“五四”。这就是小说故事。
《虚构》是马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先锋小说先驱性作品之一。
空间就是玛曲这个村子。村子是固化的、不变的,变的是时间以及时间裹挟的东西。在这里,我看见马原处理时间技法的圆熟。因为“我”没带手表入村,时间就全乱了、全散了、全化了——作者的叙述完全疏离了时间的尺码与秩序。时间变成了一把麻绳,将玛曲村的所有一切绑扎起来,打包到了读者面前。这让我们看东西,就得解开时间。
除了对时间的处理,马原叙述的节制、冷静,对叙述内容的裁取(细得下去,粗得上来),对小说氛围(阴森、空灵、幽远)的经营,都是值得我们小说家首先是我学习的。
我读的《虚构》收入在中篇小说选本《一九三四年的逃离》(祝勇/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5月版)中。
201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