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标签: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杂谈 |
分类: 凸凹评论 |
阅读日记
一部失败之书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6月版,26.2万字
看了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2011年正式授权中文版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后,你就会发现,太多的中国作家带给你的那些最初的震撼,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马尔克斯给予他们的震撼——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过马尔克斯的影响,比如莫非、格非、贾平凹、苏童、张贤亮、余华……甚至“多年以后……”这样的经典句式也被直接拿来反复使用。不唯小说界,诗歌、散文界也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比如他的“在那个……星期×的下午”的习惯句式,就令诗人柏桦迷恋不已。
现在,或许,他们正努力摆脱这种影响。我以为这是明智之举。汉语写作,当有汉语传统。
《百年孤独》是用西班牙语写的,1965年开写,两年后出版。读这本书,我花了五天时间。
《百年孤独》向我们提供的是在一部小说中罕见的高密度的信息量。而这种信息量不是单方面的,它内容浩瀚,形式复杂,面目奇崛,生命如此宏丽又如此卑微、如此神圣又如此荒唐。它是用时间的失败,书写了伟大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部失败之书。毫无疑问,《百年孤独》是我迄今为止读到的最好的一本小说,是的,马尔克斯万岁!其实用不着呼口号,他一定会万岁的。
小说通过拉丁美洲地区“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百年发展与衰落,呈现了一个叫马孔多的市镇从诞生、鼎盛到消亡回到原点的渐变过程。小说人物众多,但作者把每一个人都写到了独特得令人恐怖的地步,正如第一代女主人、活了一百二十岁以上的乌尔苏拉说:“这是一个出疯子的家族。”
“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马尔克斯遵循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把生动的现实与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相媾合,在我们熟悉的世界里辟出另一个不熟悉的世界,让我们获得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陌生感觉。
拉美作家中,能够与马尔克斯比肩的,恐怕只有博尔赫斯了。
2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