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鹰、杏子以及土地的秘语

(2010-04-17 21:57:26)
标签:

杂谈

分类: 凸凹评论

鹰、杏子以及土地的秘语

——序雨辰文集《往事随谈》

◎ 凸凹

 

读雨辰《往事随谈》书稿,用时一天又半。

写这篇短文前,只知雨辰二字——我俩彼此开有新浪博客,偶有往来。读过书稿,方知其人年届而立不惑间,居家陇地兰州,乃中国国土系统颇具文名的青年才俊。

既然书名“随谈”,顺其场势,我亦因之,随谈二三。

初始,并不知一个年轻人的集子何以称“文集”,读过方知,书涉散文随笔杂文、文论书评影评、新诗古诗及小说,不称“文集”又当何如?

不仅文体齐全,书中所及题材也可谓纷繁广众,云谲波诡。一沓短制,从沙漠、地质,到超女、节能、博客自由,等等,无所不谈,无所不包。

从大体来看,虽说繁众,其质量、水准还算整齐——我是指类与类的比较。就这一点而言,他这般年龄能达此境者,应是寥寥。

而同一文体类作品中,我却读出了其中的参差不齐。雨辰的作品没有标注写作时间,但我完全知道时间对一个成长中的写作者施加的作用与法力。如果十七、八年前写出的东西与今天写出的别无二致,其他遑论,也当归无趣。

我希望《孩子木然的表情,无辜的桃花谢了》是近作。因为不仅此诗完全不同于其他诗,还比其他诗有明显的长进。“应该去的,一定得去城东看看/这嫩绿的阳光,善耍性子的温暖/学生还在读书,没有谁过去与他理论/他还欠着一场表白。拽住春天短短的尾巴/哪怕你会满脸滚烫,哪怕你有被抽空的危险。”重要的是,我看见了雨辰“自己的”想法与表述。看好的诗歌还有《雪夜》《捕捉一条鱼》等。“夜如雕塑,如冬/如挂在墙上的弓”(《一只鸟的传说》)。“风雪呀,紧得就像月光//……这毒毒的月光//黎明时分,门吱呀一声/又吱呀一声 /就隔了两个琴键的距离”(《雪夜》)。“捕捉一条鱼/放光了整个池塘的春水//捕捉一条怎样的鱼?/用耗尽一个人才华的时间//正如,烧掉一所坚固的房子/要闻到一只焦老鼠的味道//在那些无比灼热的目光里/我就是那条无须烹饪的鱼”(《捕捉一条鱼》)。较之一些似嫌平淡的分行文字,这样的诗歌是让人兴奋的。

时间对雨辰的修正,在其他类别的作品里也有同样的反应,不赘。

雨辰是有古汉语修养的,这从散文随笔《戈壁滩三题·四脚蛇》《读书笔记三则》和小说《墨客》等篇什可以感受。

这样的修养,让他的散文随笔的遣词造句功夫大有“炼字”的景色:“四脚蛇体格弱小,瘦若干柴,全身近乎绝水,亦无多少鲜血,只是那么不可一世地活着。”

在“房梁上悬挂熟食的岁月”,隔着几条叠加板凳距离的饥饿与血缘是一粒悖词,一个记忆深处的黑洞与漩涡。作者没有躲避这个“针尖广场”,他在逼近、发力:“垒凳子和父亲去新疆或许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垒凳子肯定让系着父亲尊严的神经为之隐隐疼痛。……我将和父亲之间的代沟归咎于垒凳子了,垒凳子是终结了家里将熟食悬于房梁的历史,同时无形中让父亲和我之间变得疏远起来。”(《往事随谈》)还是在这篇随笔中,我读到了作者在饥饿、奔跑和桃木戒尺的鞭策下,茁壮成长的乡村往事。《鹰之恋》中那只桀骜不驯、与人结缘、欲走还休的鹰让我过目不忘,我甚至觉得它是大漠在天空的翻版、美学与在飞。在此,吁请大家记住这只鹰!我喜欢这类散文随笔,它有“硬件”,尤其是承载和捆绑文字的土地与根脉。如是的书写,得益于如是的见解:“写一条河流,自己曾耳濡目染,有着童年深刻记忆的家乡那条小河肯定是最佳的选择标准,更易于个体情感的抒发。而要硬着头皮描绘自己并不熟悉的黄河、阿母斯特丹的河流之类,定然不好下笔了。”(《创造独特的国土资源艺术形式及形象》)

雨辰还有一些散文随笔几乎无关故事,只是心灵对物态的单向感悟,其青春、抒情的姿态,甚至让其颇有一些散文诗征候,如《月牙泉》《黑色消极》《流星雨》《水岸》《云归何处》等。“生命之于大漠只是过客,死亡才是它生存的意义。”《风雪大漠行》里,作者似乎陷入了自设的矛盾,一方面言及大漠的死寂、可怕、永恒与人类的无助,一方面又让卫青、李广、航天城,七里镇、汉代解忧公主、现代化城镇阿克塞等生命符号频闪其间。他看到了结局,却依然故我,努力再三。何以至此?原来,他有认为,文学“归根结底需要解答人如何活着的问题。”

雨辰对文学评论也有自己的一番心得,看一看《以传统书法来浅说新诗的创作》这个标题你就会明白此言非差。他以《匮乏于现世人生价值观的正面阐释》一文,对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的精神诉求进行了刨根问底、剔经见骨的深彻盘查。且条分缕析后还能给出自己的结语:“由于《聊斋》从正面描绘现世美好人生的文字极为有限,加之基于此论尚存一定的矛盾与分歧,故此,与其论断《聊斋》从正面肯定现世人生的价值、美好,不如说《聊斋》是在彻彻底底地维护传统的儒、道文化。”

小说《淘金者》写了因“贪多”,反而“无了”的故事,我以为新意欠丰。《墨客》正有此感时,结尾处“盲者”一词的跳出,小说就有了。《一只称“名捕”的猫》中,随着“王家人”的变富,“我”的长大,谎言罩上了神秘、吊诡的夜色,读来让人沉迷。《配药》因一起小小纠纷让道北直到下课都以为着了女人的套而非上司的套。

雨辰写得最好的小说是《最后一个杏子》。小说用节制、鲜活、生动的个性语言以及行为和心灵细节,以“杏子”为原点纽扣,叙述了“强军的爷爷”的压抑、疼痛与暮年之爱。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强军告诉爷爷,说“老村长”称自己是他的亲爷爷。我一直以为此乃伏笔,里面有故事。这个“以为”一直吸引我往下读,直到最后——最后,什么也没有。老实说,当时我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但反过来说,作者“欺骗”不了读者的小说,谁看呢?其实,什么都没有,也就什么都有了,这正是作者的高明。

 “这样的文学如不可攀登的绝壁,外面看上去很美,让人如醉如痴,可一旦真正涉足进去,往往举步维艰、莫可名状啊!……可我怎么也难以明白,像崔恕那样执著的写作者,怎么也义无返顾地改行了呢?”(《崔恕,让我思考两个人曾谈过的文学》)对朋友写歌词都不很理解的雨辰可想而知对“纯文学”是多么的偏执与疼爱!

对于以国土资源为生计的雨辰而言,恐怕没有哪个词比土地更零碎、更整体、更深刻。他出行搞地质,一投足就是沙漠,因此,离他更近更彻底的是一望无涯的吐着沙语的土。我相信,行走沙漠者,倘双耳失聪,只是为了更能听懂沙语。我还相信,这个谱系有它自身的运行法则:沙语即秘语。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以土地为稿笺的雨辰的作品为什么那样庞众、纷繁、得陇望蜀——试问世间万事万物,还有什么可以摆脱不被土地打捆、卷挟的宿命!

综观雨辰作品,其写作向度总体上呈形而上趋势,他的想法或曰思想总是贯串作品始终。他一直试图把“土地/饥饿”,抬升至“杏子/生命”的高度,将“杏子/生命”抬升至“鹰/精神”的高度。

我尊重雨辰的试图与努力,并愿意更多的读者看到他以此生发的文学气象,于此花儿回归果实之季。

谨为序。

 

2010-4-17成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