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四平/先锋性价值之所在

(2008-10-24 10:18:22)
标签:

杨四平评论

凸凹

手艺坊

凸凹诗歌

杂谈

分类: 评论凸凹

先锋性价值之所在

——凸凹体诗印象片谈

(安徽芜湖)杨四平

 

凸凹是四川诗人。自古蜀中多才子,初读凸凹的诗,感觉有些“怪怪”的,相较于当下许多诗人的诗歌确实有点不一样,他似乎要在他的诗国纵横驰骋,播种下他的野心。

似乎一切皆可入他的诗,读他的诗,感觉在与他一起作一次诗国的巡礼,诗象之下的繁复与多思,让人目不遐接,自我、亲人、朋友、广场、鸟、蚂蚁、大河、中原、西北、桃花、众多的古人……凸凹的诗并不平滑圆润,但不失流畅,这种流畅是通过语词的大幅度的凸凹起伏而让诗心跳跃颤动的,从而使人的感觉也时上时下,奔突在诗句之间的意蕴里。我想把这种感觉说成是“凸凹”的感觉,也想把他的诗说成是“凸凹体”。

凸凹诗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诗题上。大多数诗题都是这个模式:什么,或什么。如:《去西夏王陵,或遥记1227年的贺兰山》、《末代桃花,或譬如妲己》、《割漆的人,或倒长的树》等等,其给人的“凸凹”跌荡的感觉是,一虚一实,一潜一显,一正一反,一古一今,一内一外,这种双层面多侧角的效果在诗的题目中就已展示出来。

其次,表达的诡异性或“危险性”。不仅表现在词语的运用上,更突出在诗思的流动上。“多么危险的表达!/恹恹的愁容令人怜惜/也令人生厌。/通往美丽的坡度变得/陡峭、崎岖,虫爬上爬下。(《病桃,或危险的表达》)这是他一首诗中的诗句,可以恰当的用来概括他诗作语言的特点与风格。确实,综观他的诗,这种“危险的表达”比比皆是,很容易让人想到他在刻意追求一种奇诡。然而,他在攀往诗美的高度(“美丽的坡度”)时,却是不易的,只有“爬上爬下”。这是一个诗人在与语言较量的“凸凹”崎岖的征途。“常规被打破,公式被反解,众多/的统一中,一桃揭竿起义。”(《怪桃,或变身记》)这是他诗学追求的公开的独白式隐喻。

第三个特点,是强烈的及物性与现实感。他的这种写实,不是那种口语化、日常化的写实,而是腾空在想象之上,然而却明显地可触可感,凸凹不平,质感极强。其实他对生活有很多的怨忿,但他把那种不平与激愤增删削减为意象的凸凹块垒,像一把铁刷一把钢锉,犬牙交错的词句在不停磨搓着诗人与读诗人的心灵,有时令人心痛,有时又能熨平心痂。“极端的时候,我甚至有过羞于与人类为伍的念头”(《华南虎之虞,或静夜的赞美》,但他还是没有走极端,他的诗也在关注苍生,不仅古人,更有今人。此时,诗美与现实也相互呈凸凹起伏状态,二者结合,即在奇诡诗句之中产生一种和谐的诗意之美。

总之,凸凹在进行一种颇为积极有益的尝试。新诗发展至今,虽然存在多种导向与发展的可能性,但时至今日,大多数诗已无“新”可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重复。平淡无味是诗之大忌,思路狭窄似乎是诗坛的通病,缺乏创新与“恋旧”成为一种潮流。然而凸凹诗的“凸凹”感极强,有相当的语言与诗意的冲击力(虽然有时候在分寸的把握上还可以再很好的拿捏一下),这就是凸凹诗的先锋性价值之所在。

 

作者简介:(1968.10 ):生于安徽省宿松县,安徽师范大学教授,世界诗人大会永久会员。1994年破格录取为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2008年被(美国)世界艺术与文化学院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论》等12部著作。2007年4月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