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燎原/史志品质中的诗歌扩容

(2008-09-18 12:33:15)
标签:

燎原评论

手艺坊

凸凹

凸凹诗歌

杂谈

分类: 评论凸凹

史志品质中的诗歌扩容

——凸凹诗歌片论

(山东威海)燎 原

 

大约有近十年的时间,凸凹在我的视野中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名字。最早应该是在1999年,我曾收到过他寄赠的诗集《镜》。这一记忆之所以深刻,还因为凸凹这个名字。不久北京的几位作家来威海,其中的一位也叫凸凹——本名史长义,北京房山区文联主席,写小说也写评论。与北京小说凸凹说起四川诗歌凸凹,他也奇怪如此生僻的笔名竟也会如此地不谋而合。此后关于凸凹的信息来自我先后接触到的《文坛轻骑》《芙蓉锦江》以及其他多种刊物,其中有他在成都龙泉驿组织桃花节诗会的信息、他与一干人马为“振兴中国诗歌”而开辟“第三条道路”的信息、继而加盟“中间代”的信息。但在我的感觉中,这么多的信息反而遮蔽了他的诗歌。

《手艺坊》收录了凸凹的110首诗作。其中的一些诗歌我肯定读到过,但现今诗坛写得不错的诗歌实在太多,因此许多好诗读了也就读了,很难让人刻骨铭心。但当这些诗作经过选编集合在一起,它所强化出的主体风格便多少让我有些惊讶。

这种风格之于凸凹体现出了一种浑然的中年写作气象——我是在阅历、宽阔、外溢、法外得法、诗外成诗的角度上使用这一概念的。这是一个人经过漫长时间过程中恨不得领有一切时尚的写作套路,努力使自己进入前沿时,突然之间的随心所欲、自成气象。这些诗作一个突出的外在特征,是口语叙事的松弛感与长行句式,从容不迫的语速推进节奏,整首诗歌形体的宽敞大度。但在这其中,凸凹又把握住了一个重要的内在元素,在一个长行中通过带有变异色彩的短句、词组的有机揳入,改变了诗句的“平白如话”和单调的流畅,使之反挫出了一种皮韧的弹力。这种形式特征潜含着这样一种象征语义:凸凹的写作已不再煞费苦心、刻意求奇,他以自己的阅历经验和技艺感悟,倾向于一种更为本质的表达。

而这种本质性的表达,便是他以“人文地理作家”的资源,注入诗歌中的诗外元素。人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和变化的学问,但诗人作家们的方式一般都是将“人文”与“地理”的顺序倒过来:着重于探讨一方地域的各种人文现象,内容也更为宽阔,包括了一方地域的山水、气候、物态,人群的历史流变、心理构成、文化特质,乃至时代变迁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诗人的诗歌写作过程,就是不断寻求并确立自己的文化背景过程,当这一背景确立之后,他的写作也就获得了一个区别于他人的自己的根基,他接通了“地气”,以一种气息性的元素,在一方地域的现时截面,叠现出蕴含着时空流程细节的立体图像。这样的写作综合了史志品质的真实性,小说品质的传奇性,由此而形成了一首诗歌在广阔兼容手段上的丰富涵容。这正是一个诗人在宏富的中年人生写作中的典型标志。

《中原八记》《西北十记》《临邛八记》《上海三记》《大观镇志》《桃书》……凸凹以自已所拥有的人文地理资源和能量,通过与这些地域板块大面积的对应和对映,在沓杂恣肆中,呈现了一种新异的地域生态信息图像。而他的《地主的女儿》则几乎是以自传体小说的简缩版,再现了1949年后一个国度的社会变迁史。其他以一个个村镇为题材的诗歌,大都聚合了一种地域民间史和地域风俗史的特质。

我之所以在凸凹显然更为丰富的诗歌中特别看重这一品质,是因为我自己、当然还包括更多的人,都有过长期的乡村生活史,它一直潜在地牵系着我的知觉神经和阅读期待。作为一种描述对象,乡村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基本上一直被轻佻的粉饰所歪曲,当凸凹以冷静的人文地理视角切入其中,无疑是切入了这一领域的写作正题,并切实地呼应了我的乡村经验和阅读欲望。

                             2008、7、24·威海

 

 

作者简介:燎原(1956- ),本名唐燎原,生于青海,在陕西关中度过少年时代,现为某报社高级编辑,著有《高大陆》《西部大荒中的盛典》《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地图与背景》《海子评传》(修订本)《昌耀评传》,编著有《重读诗人·昌耀诗歌精品赏析》、《一个诗评家的诗人档案》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