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远宏/从一条大河看凸凹写作

(2008-09-09 12:26:46)
标签:

杨远宏

评论

手艺坊

凸凹

凸凹写作

大河

文化

分类: 评论凸凹

《大 河》

(成都)凸凹

 

一条大河,横亘在面前,大得不流动。

整个世界,除了天空、夕阳,就是大河。

尤利西斯漂泊十年也没见过它的样子。

没有岸,水草,鱼歌,年月,蚂蝗,和蝶尘。

我甚至也是这条河的一部分。

对于这条大河,我不能增加,删节,制止,划割。

或者推波助澜,掀起一小截尾部的鱼摆。

夕阳倾泻下来,没有限度地进入我的体内。

无数条血管像无数条江流涨破中年的骨肉。

仿佛恐龙灭绝时代的那场火灾、那场大血。

布满整条大河,地球,这个黄昏的呼吸。

又仿佛混沌初开,分不清

天在哪里,地在哪里,水在哪里,血在哪里。

我见过河南的黄河,重庆的长江,青岛的海。

还见过川东地区山洪暴发的样子。

它们都没有那么大,那么红。

并且,早已先后离开我的生活,远去了。

我所在的龙泉驿没有河,因此缺少直接的联想。

现在,除了在阅读中碰见,我已很难再记起它们。

这条大河,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

还到不到哪里去。而那个黄昏的场景,

不仅在夜晚,甚至白天,都会不时出现。

仿佛一个梦魇,一种幻像,大得不流动。

只有那水的声音,日夜轰鸣、咆哮、让我惊怵。

 

2001.1.12

 

 

 

从一条大河看凸凹写作

(四川成都)杨远宏

 

“一条大河,横亘在面前,大得不流动。/……没有岸,水草,鱼歌,年月,蚂蝗,和蝶尘。/……这条大河,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还到不到哪里去。”这是凸凹笔下的《大河》(原载《南方周末》2005年6月16日)。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河?这条河与任何一条有形的、实体的河,都不构成具象的、有形的空间对应关系;却又与任何一条有形的、实体的河,可能都构成无形的、意象的诗境相关性。这是一条在悠长、辽阔、苍茫时空中,或者如丝绸一样飘柔、典雅、高贵、闪光地舒卷自如,或者如猛兽一样强悍、汹涌、庸常、混浊地耸峰破谷的河流。它的源头闪烁着原初、本真、神秘的光芒,它的指向是茫无所视、深不可测的未知?末世?或玄想?凸凹的诗思和诗意,正是如此在这条河中浮沉、奔泻和展开。

可是,这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河?

“对于这条大河,我不能增加,删节,制止,划割。/或者推波助澜,掀起一小截尾部的鱼摆。/夕阳倾泻下来,没有限度地进入我的体内。/无数条血管像无数条江流涨破中年的骨肉。”“我甚至也是这条河的一部分。”很显然,这是一条带有强烈的命定——宿命色彩的生命之河,一条游走于超验与经验之间的生命体验之河。由此,这条河的流动也就是生命的流动,这条河的命运也就是生命的命运。简而言之,这条河的样态,也就是生命的样态,这条河之路,也就是生命之路。

事情并未就此了结。

“这条大河……/不仅在夜晚,甚至白天,都会不时出现。/仿佛一个梦魇,一种幻像,大得不流动。/只有那水的声音,日夜轰鸣、咆哮、让我惊怵。”这条河流到这首诗末尾,成了生命恒常和敬畏生命的一个巨大隐喻。“整个世界,除了天空、夕阳,就是大河。”其实一开始,这条河就是一个神秘的、巨大的隐喻。它甚至让人想到伊甸园,如果在上帝创世、创造太阳之前,如果伊甸园是流动的话。

2000年以后的凸凹写作是游走于超验与经验之间,更贴近于经验的。其诗境和美学指向,又往往是隐喻性的。如此写作,既保证了凸凹诗歌经验带来的硬朗和结实度,也敞开了富于遐想玄思的诗境宽度和想象空间。诗人自己说:“一句好诗的传世,不是技术/而是经验——因为痛的经验,因为把诗写进/痛里,无病生痛的读者有了沉默的理由”(《并非虚构,或拔牙记》)。凸凹的诗观,已关涉到好诗的标准与传世的条件和可能,关涉到技术与经验(他指的是生命之痛的经验)和接收美学。其实,其中的知识点和学理,基本上都是诗歌的常识或ABC,我不必作多余的解析,留给读者去辨识吧。

2008.9.1成都

 

作者简介:杨远宏(1945.7— ),重庆江津人,四川艺术学院教授,一级作家。整体主义诗歌运动发起人之一。已出版《涨落的诗潮》《喧哗的语境》《落幕或启幕》等诗学著作和诗集。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有《重建诗歌精神》《重建知识分子精神》《基督教在当下中国》《疯狂的单行道》等理论文章,及《极光》《诗歌之梦》等诗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