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凸凹评论 |
赶往春天的声音
——《龙泉驿文艺》创刊词
文艺最厉害的时候是与复兴一词联系在一起——它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蔓延开来,使欧洲告别了“黑暗”时代,摆脱了封建宗教的束缚,像一头斑斓的巨虎突然啸立于世界面前。
今天,文艺一词与龙泉驿这个地名联系在了一起:平静,清洁,淡定——有谁听见过一片莽林向上升起云彩和向下吐出泥土的声音?
事实上,龙泉驿文艺早在三十年前的一九七八年就发出过自己的声音。那一年,在区文化馆和区文学小组的牵导下,一册名《龙泉文艺》的月刊诞生了,两年后,该刊变更为《花驿》文艺报。《花驿》报时办时停,处于不定期状态,至上世纪最后一年时易名为《龙泉驿作家》(马识途题名)。两年后,该报停办。
还事实上,有记载可资查寻的在龙泉驿这片土地上最早发出文绉绉声音的是隋末一位官至国子监祭酒的名士朱桃椎。而声音如洪钟大吕般嘹亮的丽像出现在唐、宋两代。唐代知名诗人兼宰相的段文昌在龙泉驿任县令期间,利用自己的行政平台,把写诗与烹调做得家喻户晓。宋代诗人李流谦坐在龙泉驿县令位上,依照前人规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股声音:文学艺术的声音。
即或这样,这股声音依然是润物的那种:盛大、强劲而无声。
接照教科书释义,文学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而文艺是指文学和艺术,亦即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艺术种类的统称——它是文化中的精华,文化中的文化。
如此一来,艺术的声音又上升至了文化的高度,成了文化的元音——古人的劳动号子,《诗经》中的民歌,正是艺术古老的原乡。
社会中各种声音林林总总,相互制肘,相互影响,同处一炉,其中,一些声音消失了,一些声音发展了。而文艺的声音从来就不曾缺席过,它是精神耸起的旗山,内心起伏的火焰。它早已融于血、并于血、畅于血,成为血的一部分。
因此,这样的声音是不需要声音去为它发出声音的。
是的,创刊《龙泉驿文艺》仅仅是对粘贴在龙泉驿五百五十八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声音的下载、固化和收藏——它把声音的流霞拽住,变成纸质的文字和图片。
仅此就够了。仅此我们就有一千种理由对《龙泉驿文艺》的创刊送上一匹春天的祝福、一束桃花的灿烂。
这是隆冬。窗外寒风凛冽,最美的声音正走在赶往春天的路上。
(魏平/执笔)
公元二00八年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