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振棠:学博德高其人如玉

标签:
瑞安中学前辈名师名师风采红烛春秋余振棠 |
分类: 乡贤名人 |
2016年3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瑞安古代文学史稿》,编著者为瑞安文化长者、年届九旬的中学数学退休教师余振棠。他在编后记中说:“瑞安一向自称东南邹鲁,文风鼎盛,但迄今还没有一本系统记述瑞安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作品。我在步入80岁那年,开始萌生了要搜集材料,写一本有关这方面书籍的心愿,希望能借此把瑞安古代鼎盛文风和众多文人的动人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以报答云山云水对我的抚育之恩,同时也是为抢救和弘扬我市地方传统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
为编著《瑞安古代文学史稿》,他从80岁开始搜集材料,因非科班出身,又年老多病,且不懂电脑,检索资料只能用老办法,从玉海楼藏书中一页一页地去寻觅,在垂暮之年,以老残之身,整整花了10年心血才终告完稿。时年他已九十高龄,其毅力谁不为之赞叹!
余振棠出生于贫穷家庭,父母目不识丁,可他从小聪慧好学,小学毕业后父母送他当学徒,因个子瘦小无人接纳,只得让其继续读书。1939年春,他以第一名成绩考入瑞中初中。1942年秋,又以优异成绩考取瑞中首届高中公费生。
中学六年,他因家贫没买过课本,上课与同桌合用一书,课外作业要待住校同学去食堂用餐的空隙,借其课本匆匆完成。家中学习条件差,仅有一本老黄历及母亲夹针线用的一本旧书,但他酷爱读书,凡遇印有文字的包装纸,总是看了正面看反面,一字不漏。还经常去图书馆、旧书摊,不管文科还是理科书籍,都读之不厌。
因天资聪慧,思维敏捷,在瑞中诸多名师的培育下,他博览群书,文理兼修,写诗作对,成绩超群。文科不靠死记硬背,而是富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理科解题方法也独具慧眼, 经常连老师也不曾想到,被师生们公认为“才子”。1944年4月,成为瑞中第一届“李锦淮奖学金”的获得者。
在高中学习期间,他在《阵中日报》发表《文章五味》《文人十型》等多篇文采斐然的文章。高三时写就《论缩小省区计划》的论文,在《阵中日报》连载数日,受到国内地理学权威、浙大文学院院长张其昀教授的赞赏,并邀他去杭州探讨。
1945年秋高中毕业后,正值抗战刚刚胜利,许多疏散外地的高校在逐步回迁,不能及时在沿海地区招生。第二年夏,各高校集中京沪杭招考新生,他一路颠簸赶赴上海,同时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同济大学中文系、浙江大学地理系、中央大学和暨南大学数学系等6所名牌大学的4个不同的学科(因中央大学与浙江大学同日考试,后舍弃了中央大学)。敢于报考名校的4个不同专业,足见他浓厚的求知欲望和文理俱佳的功底。更值惊羡的是,他竟然被5所大学、4个专业同时录取。当年考生人数众多,竞争异常激烈,录取率极低,能考取一所学校已属不易,他报考的5 所高校全部中榜,成为轰动瑞安的新闻。
他选择上海交大数学系就读,因父亲病逝后家中经济窘迫,大学生涯非常艰困。交不起住宿费,借住在顶楼的水房里;鞋子穿破了,捡同学丢弃的鞋来穿;无御寒的衣服,全靠同学送他的棉袍才度过严冬。为挣钱去做家教,但舍不得花交通费,每天需在路上奔波两小时,回来还得熬夜攻读功课,过度劳累加上营养不良,他患上肺结核,吐血不止。1948年10月10日被迫休学,从此告别求学生涯。
1949年春,他受聘为瑞中数学教师,开始了教师生涯。同年12月,瑞中首届校务会成立,他作为教师代表被推选为校务委员。翌年,当选为校工会主席。其时,他年轻有为,朝气蓬勃,与学生亦师亦友,亲密无间,寝室里常常挤满了学生,无论碰到什么难题,随时可以询间,是学生心目中的一本活字典。
他博学多才,课上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很对青年学生的胃口。学生董邦龙回忆:“余老师上课很有特色,没有一句空话,教学语言形象生动,讲课深入浅出,能抓住重点、难点,有时也能高密度、快节奏……能够做到这样自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功底,不然就深不下去,浅不出来,坡度一大,数学一般的同学满意,数学好的同学吃不饱。密度一高,速度一快,差的同学听不懂,同时进度也完不成,久而久之天天还旧账,得不偿失……所以课堂教学真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而余先生做到了,可敬可佩!”此言正如余老师的教学心得:用最形象的教学手段去讲懂最抽象的数学概念;用最浅显的教学语言讲清最严谨的数学逻辑;用最平凡的例题习题去阐明最广泛的数学应用。
20多年来,他蒙受许多磨难,经历许多波折,饱尝了人间甜酸苦辣,但始终不改初心,以超凡的意志和坚韧,“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珍惜讲台上的每一天,珍惜每一个工作机遇,即便作为一名代课教师,仍以赤诚坦荡和满腹才华奉献于教育事业。直至1979年通过民办教师转公考试,才拥有公办教师的身份。
【人物简介】余振棠(1927—2018),瑞安县城人,1945年毕业于瑞中首届高中。1946年秋考入上海交大理学院数学系,后因病休学。1949年春应聘为瑞中数学教师。1952年因“托派”株连,身陷囹圄5年。此后在温州二中、瑞安城关中学代课,1986年在瑞安十中退休,曾当选瑞安县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瑞安市九届人大代表。博学多才,文理兼修。著作有《怎样添辅助线》《瑞安古代文学史稿》等,获“瑞安市文艺事业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