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如:著述等身声名著世

标签:
瑞安中学前辈名师名师风采红烛春秋俞春如 |
分类: 乡贤名人 |
2005年7月,由政协瑞安市文史委编辑的《俞春如集》出版面世,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浙江学刊》主编林树建为之作序。序言中说:“瑞安,钟灵毓秀,人文彬盛。特别晚清时期,俊彦辈出,济济多士。俞春如老先生便是这个学者群体中博学多识、著述等身的耆宿鸿儒。”
俞春如祖籍绍兴,清康熙间迁瑞安,祖辈以儒为业,父亲俞黼唐(君尧)为知名学者,常年设馆授徒,门生中有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戴家祥。俞春如幼承庭训,早岁从学池仲霖、周宗翰二师,少年俊才,脱颖而出。作文《论六经不亡于泰,而亡于汉》《论唐文三变》,以及论孔、老、墨学说,论三国史事等,因识解闳通,才华横溢,得到两师如此赞誉:“议论闳博,魄力沉雄。”“抑扬往复,深得名大家门径。”“文笔灏瀚,气盛言宜,笔锋犀利,绝无滞机,具见读书有识,定当破壁高骞。”“切实精当,有笔有书。具此文骨,细加研讨,将来定成作家。”
他16岁应童子试入庠,宣统元年(1909)拔贡,为省试第三名,成为清末温州最后一批拔贡之一。其拔贡卷被省提学使、巡抚批为“思清笔健”“文笔清通,迥不犹人”,总批为“合校诸艺,识解闳通,才华飚发,经经纬史,并擅厥长,信非疏陋剽窃者所能道其只字,隽才伟器,企予望之。”次年进京复试,亦名列前茅,授直隶州州判。由于清王朝的覆灭,因而未入仕途。
民国初期,时局动荡,他遵循父训,坚守清白,安贫乐道,长期蛰伏乡里,开办私塾,一心一意从教著文。1918年2月至1926年受聘为瑞中国文教员,执教八年,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奖掖后进,声绩颇著。学生中有瑞安革命先烈林去病、郑馨、黄得中、张弢、张之玉,在学界有名者亦不乏人。
1928年他在《瑞中校刊》(创刊号)发表《文章通论》,这篇论述作文技法的力作,全文约3000字,不仅对当时瑞中学生的写作技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便今日仍有实用价值。林树建教授赞曰:“俞老在文中不谈布局、谋篇、安章、择句,而匠心独具,专论立诚、孕气、取义、翻新、求纯、存厚、达意、谐调等为文要领,见解卓异,足以启迪后学。”
1933年,颇有诗才的俞春如加入民国时期瑞安首个民间诗歌团体——云江吟社,与宋慈抱、郭弼、项葆桢等吟诗作赋,成为吟社的中坚。1937年受聘为瑞安县修志委员会委员,参与《瑞安县志》大事记、氏族门、经籍门的编纂,认真负责,不遗余力,多方搜罗,直至1946年《瑞安县志稿》分篇印行后,仍继续搜集补正不已。现遗存瑞安玉海楼的民国县志稿《大事记》《氏族》《经籍》等8卷中,尚有他的补遗、正误等眉注手迹,蝇头细字共50余条数千字。
他恪守清白,家国情深,以慎行为人生底色,内心则洋溢着爱国忠贞之情。抗战时曾挥笔创作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新中国成立后,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连续受聘为瑞安县政协第一届至第三届常委,并兼任社会工作组组长,主持和组织城关社会人士政治学习小组,定期学习,寒暑无间。1962年,政协瑞安县委员会在第二届工作报告中,对“城关社会人士学习小组,每周二天,已经坚持了六年”给予了表扬。直至“文革”开始,政治学习会才被迫停止。作为瑞安县接连五届连选连任的人大代表,他恪守代表职责,密切联系群众,倾听民意民声,协助政府推进工作,提出在城区安装自来水、在大沙堤建菜市场等提案,均很快得到政府部门的采纳并实施,为民办了实事、好事。
晚年他转向文史研究,1953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聘任为省文史研究馆首批馆员,系温州地区首批十人之一,也是瑞安籍最早的三名馆员之一。为省文史馆撰写《瑞安自然灾害之回忆》《瑞安人民反帝斗争》等瑞安地方文史资料20多篇,开新中国瑞安地方文史研究之先河。1956年,他协助县文管会,组织宋慈抱、李孟楚等知名人士将搜罗到的私家图书1万余册,进行翻晒、整理、分类、编目,为地方积聚了大批历史文献,成为如今瑞安市博物馆藏书中的精品。
他还是从事瑞安方言研究的早期学者,1960年整理的《瑞安方言》,专以独特的瑞安方言为研究对象,广征群书,互为对照,力求从古籍考证上寻求其音、义的来源和嬗变,捃摭极博,考释详尽。
“文化大革命”初期,社会动荡,他已八十一高龄,仍伏案撰成专著《易学发展史》,这是他一生博览众说,治《易》不辍的综合成果,也是一生学术的重点所在。易学名家代不乏人,易学著述浩如烟海,他坚持博观约取,悉心爬梳剔拱,提要钩玄,分别考证自原始画卦、《周易成书》以及从周、秦汉、三国六朝、唐、宋元、明、清民国、现代等八个时期易学的发展,广为搜罗,涉及历代治《易》学者180余人。他研究易学重在义理,尤其注重和接受以近代科学知识来诠释。其阐述穷本极源,脉络分明;源流派别,一目了然;广备异说,然后断以己见。
文学是他一生研究的又一着力点。著述有《春庐文史稿》的《文学篇》《文话》《诗话》和《春庐读书记》第4集。其中的《文话》和《文章通论》,形成姊妹篇,提出作文的“八大端”和“十义例”,体现了他在“文论”上的一贯重要思想。撰于民国时期的《春庐诗话》,共一百余则。卷上诗论,卷中诗评,记述读诗作诗心得、诗词评论;卷下乡贤诗萃,对孙衣言,孙锵鸣等二十多家诗作均有搜罗和评价,是地方艺文的重要史料。
“声名著世,瑞安政协尊耆宿;著述等身,浙江文史有遗篇。”俞春如一生读书、教书、写作,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代,学行修明,学殖深厚,钻研过科举的经史之学,更重视全国各个时期以及家乡的民间文化、地方文献,学术研究范围涉及经、子、史、文、方言和地方文史等。他淡泊名利,不趋附,不羡荣华富贵,勤奋好学,手不释卷,每有所得,便潜心著述,累积成篇,著作达10种30多册,可惜不少书稿在十年浩劫中散佚。现存学术著作有《春庐文史稿》《春庐读书记》《春庐诗话》《易学发展史》《瑞安方言》等,并有部分诗词作品,不愧为瑞安深有名望的文史学者。《温州市志》《瑞安市志》有传。
【人物简介】俞春如(1887—1974),名煦牲,字和卿,晚号春庐,居瑞安县城。清宣统元年贡生。1918年至1926年在瑞中任教,1930年至1943年在瑞安修志馆工作,1953年任浙江省首批文史馆馆员,系瑞安县第一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县政协第一至第三届常委。学行修明,学殖深厚,著述宏富,著有《春庐诗文正续集》《春庐读书记》《易学发展史》等,共计100余万字。《温州市志》《瑞安市志》有传。
前一篇:瑞安中学第五任校长王锡涛
后一篇:李森南:笃学勤思爱国怀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