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
标签:
电影评论《红》基耶斯洛夫斯基 |
分类: 影視札 |
就像《蓝》探讨自由的条件,《白》开掘平等的前提一样,电影《红》在表达博爱的根基。基耶斯洛夫斯基把《红》作为他的三部曲收尾之作,值得重视。
三部曲都从“沟通”开始探讨,电影开场就是一组电话线穿越极其眩目的红色电缆,急速地进入深海,又在红色的拱形线条的笼罩下穿出深海上岸,到达一处闪着橙光的灯为止。伴随着无人接听的铃声,这个发出的红色的沟通信号,中断在褪色的画面上。可以想见,这是导演在提醒人注意的主题:褪色的现实。把褪色的橙色,还原为堂堂正正的红,就成为了全片的“补色”任务。我很好奇,这个“红”又是什么呢?
这个难以沟通的电话是年轻法官奥古斯特向他的恋人发出的,而他的生涯与老法官年轻的经历完全重合。我推测,导演用两个年纪分裂的角色,表达的却是一个男性主人公从“褪色”到“补色”的历史。而激发这个补色行动的主角,正是全片的女主人公瓦伦缔娜。
瓦伦缔娜是学生,业余模特,自己最爱的弟弟因为得知自己是非婚子,精神痛苦吸了毒。对瓦伦缔娜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但她仍然能在社会严重伤害她的情感的恶劣情形下,尤其在男友怀疑和不信任的情感危机中,坚信爱的存在。影片必须为她找到一个理由,一个信仰。于是有了影片着重表达的具像观念:同情。
同情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草根观念,它甚至上不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圣桌。而导演却要通过《红》这部影片,来证明同情具有无可置疑的价值和力量,是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根基。
全片的情节正由瓦伦缔娜和老法官的交往为主线展开的。年轻法官正是老法官自己(注意两条狗的联系就可以明白),这个重合的构思也表达了同样的事情在重复发生,仍旧在现实中存在。影片用大量胶片表现瓦伦缔娜撞狗、救狗、送狗、疗狗、还狗、索要小狗,老法官正是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得以一步步从瓦伦缔娜身上体验到同情的力量,并受到这种力量的影响而自愧、自新、振作起来的。这条狗还与年轻法官的狗重合,用这些造型来暗示生物世界对人性的同情,并且发生影响。虽然人类经常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抛弃狗们,但狗们却没有一次放弃过忠诚的原则。狗是在同情人类吗?或者同情就是狗的天性?影片这类暗示极多,显示出导演喷涌的艺术能力和才华。
《红》在色彩运用上,也使用了与《蓝》、《白》同样的手法,并且具有力量。瓦伦缔娜常穿红色的毛衣,或者红色的裙子。她的屋里布满了红色。年轻法官屋里是褪色基调,但点缀着红。老法官别墅萧条,瓦伦缔娜第一次进屋以暗绿为主,辅以褪色的橙色和杂乱的灰黄,当她看到老法官的时候,才出现一把红色的椅子和苏格兰红底黑格的披巾。要知道这两样东西是老法官的贴身物品,暗示着老法官内心深处有人性的温暖,有红在挣扎。从这条披巾红黑相间的使用,和瓦伦缔娜海报头发黑与背景红的使用,和年轻法官的车也是使用红与黑,我们会注意到黑色在影片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意象:爱受到威胁甚至践踏。在摄影师与瓦伦缔娜选海报照片那个场景,他灭了灯想暧昧行事,此时两人剪影全黑,而瓦伦缔娜在黑暗中拒绝了他。要知这时他们选定的照片正放在桌上,虽然处于黑暗之中,可红还是战胜了黑。另一次是年轻法官爬楼追查真相,在爬过一串大玻璃窗时,身体被拍成黑色的剪影,窗子是褪色的橙,当他露脸惊恐地看到真相时,脸庞在墙角转出,由黑(红的威胁)转为灯光褪色的橙(红的褪色),直到惨白(红的被践踏)。
另一个重要的是绿色,那是《蓝》的变色,导演用绿色把三部曲推向生命的主题。老法官的屋从开始的暗绿转为后来的明绿,暗示他精神在复苏。他邻居家门口几株灰绿色的植物,暗示男主人偷情和妻子儿女的生活被污染。老法官开名车看瓦伦缔娜表演,那车擦拭一新,是尊贵的绿色,暗示他在晚年人性和生命的新生。老太太往垃圾箱投瓶子那场戏,使用大面积绿光,垃圾箱也是绿色的,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场景是《蓝》和《白》都出现的重要场景,具有象征意义。在《蓝》中,主角沉浸在痛苦中无暇他顾,没有看见,在《白》中主角看见了,但还没有力量伸手一援;而在这里,瓦伦缔娜在三部曲中第一次帮助了老太太,从而突出地表达了导演的意图:只有同情才能超越自由、平等和博爱,成为人性的根本力量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还出现了一次大面积的白,大银幕上充满了被风猛烈刮起的白色窗帘,瓦伦缔娜冲过去顶着风雨关门窗,巨大的门窗碰撞声,暗示出瓦伦缔娜用了全部的勇气和力量,在违护与老法官已经建立起来的平等(白)友爱的关系。
也许有人会说导演是在表达“善良”,或者“宽恕”。但“善良”是一个名词,是品性,不能作用与人;“宽恕”则有道德的高度,居高临下;只有“同情”才能作用于一个对象,一个人,是善的行动,平等的感情。
想在《红》中看到爱情的人会失望,因为基耶斯洛夫意外轻松地跳过了爱情,他要表达的是:“爱”需要“同情”的力量来捍卫尊严。当结尾来临,一场船难的幸存者中,三部曲的主人公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自由(《蓝》)、平等(《白》)和博爱汇聚在《红》之下,成为导演三部曲中共同的呐喊:人类最有价值的美好,需要用同情作纽带,是任何灾难也击不垮的。当镜头在瓦伦缔娜和年轻法官身上定格,正红的背景分外触目,这个镜头可能像有些人所想,是暗示两人爱的可能,但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全片“补色行动”的最终完成。当最后一个镜头出现,老法官从电视报道上得知他们的幸存,在破碎的玻璃窗面前满含热泪,一场对拯救褪色人性的决战,便告全胜了。
三部曲不可分割,一气呵成,叙事从容,构思洗练,电影语言丰满且极具风格化,尤其是表达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人类面临的精神困境下,不屈努力的人性关怀,我深深敬佩。(完)
前一篇: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白》
后一篇:[转载]林黛玉性格中的张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