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二十四节气里

标签:
人生感悟2025 |
分类: 人生感悟 |
2025年8月30日
今年遭遇近年来最短的伏天,仅有30天,天气却分外炎热。然而,立秋节气一到,早晚天气立马变得温柔凉爽起来。我和同事不无感慨: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二十四节气真是厉害,节气一到,马上变脸,应时应景,人们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地生活在二十四节气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十四节气歌》祖祖辈辈都在唱,唱过春夏秋冬,唱过一年四季,从头唱到尾,一唱就是数千年。人们正是在唱着节气歌中点数着生活在其中。
在乡下,每逢节气转换,就会听到父亲数着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并说出与节气相关谚语。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慢慢懂得这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起源于黄河流域,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里,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夏季,夏至气温渐渐高,大旱小旱连成遭,伏天热得人出汗,小暑大暑灌秋苗。秋季,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冬季,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
如今,新时代新农人,也逐渐认识到了春分种,夏至收,秋分藏,冬至动的深刻道理,融入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现代化农事耕作中。
在都市,每年的春夏秋冬季时装周,总是早早准备,提前发布,提醒着四季的轮回,人们要紧跟时节变化节奏,及时更换着装,避免生病不适,始终保持健康优雅的形象,感悟节气魅力,展现人生风采,让工作生活在二十四节气里,完美融合,一以贯之,得心应手,幸福时尚美好。
二十四节气中,许多谚语言简意赅地提炼出意境精华。比如《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冬春季人们生活场景,大自然的生动景象,天地人完美结合,万千气象,生生不息。
二十四节气还融入到人们的健康饮食中。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健康伴你行。人们正是遵循着节气的变化,调整着饮食结构。中国传统养生智慧提出的四季饮食规律:春吃芽,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是根据中医理论与自然规律总结的时令饮食方案,其核心在于顺应季节特性调整饮食结构以维持人体机能平衡。
每年春季谷雨前后,香椿的嫩芽可做成各种菜肴。年迈的母亲就会收到相邻亲友送来的香椿,亲手炒出色香味俱全的香椿炒鸡蛋,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有抗衰老和滋阴补阳的作用。
夏季芒种时节,回到老家,母亲炒上一盘被称为“长寿菜”的红薯叶,在葱姜蒜的作用下,柔软嫩滑,口感清爽,津津有味。秋季霜降,母亲煮上红枣红薯粥,香甜绵柔,沁入心脾,具有补气血、健脾胃、增强免疫力、润肠通便等作用,适合体虚、消化弱或需日常调养的人群。冬季小寒节气,父母老家院落里的几垄萝卜成熟了,粗大壮实,青白分明,可煲汤,可爆炒,还可生吃凉拌,清热生津,又可消积滞、化痰热,与寒冷的天气形成互补。临到年底,母亲便从冬藏土中刨出一些,赠送家人亲友,欢喜度年关。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十四节气拓展延伸,走进了体育赛事,助其全球认知度,降低文化隔阂,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正值立春,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为核心创意,传递“万物复苏、破冰前行”的寓意,象征新生与希望,契合冬奥“一起向未来”的主题。
2023年9月23日杭州亚运会,秋分之日,寓意丰收,开幕式融入良渚玉琮、桂花鼓等元素,展现“欢庆丰收”的场景,传递亚洲团结共享硕果的理念。今年(2025)8月7日世运会开幕选在立秋,呼应“竹梦”主题,体现“收获与和谐”的节气内涵,心中坦然,胸中有数,感悟时节美好与真谛。
生活在二十四节气里,日子便有了清晰的刻度。这刻度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泥土的呼吸、草木的枯荣、风雨的私语,是祖先用目光丈量太阳影子刻下的光阴密码。人们栖居其间,像一株安分的庄稼,感受着天地脉搏的每一次细微搏动。
生活在二十四节气里,便活成了一段行走的农谚,一首无声的田园诗,一幅缓缓流动的壮美山河画卷。它让我懂得敬畏四时流转,在惊雷里听警醒,在小满处知留白,于霜雪中见澄明。这古老的刻度,早已不止于农事的圭臬,它刻进血脉,成为我们与天地对话的密码,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浸染着泥土的芬芳与星空的诗行。
今天,二十四节气已经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入选),是国际公认的中国智慧符号,传递着“和谐共生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生活在二十四节气里,感悟“天时、地利、人和”的东方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