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三苏

标签:
人生漫步2024 |
分类: 人生漫步 |
追寻三苏
2024年11月3日
前些日,与襄阳作家读书达人逯亚群闲聊,谈起怎样才能算是完美人生,说到了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各有所长,应该去眉山三苏祠拜谒一下。
这不,利用短暂公休假,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奔赴四川眉山,追寻三苏故里,见证大文豪成长背景。亚群公务繁忙,抽不开身,只好只身前往。
只因高铁遍神州,李太白笔下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慨不再,只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浪漫豪迈气势。
11月1日,上午10时20分,从襄阳登上郑州东开往成都东G3421次高铁列车,跨越山河,天堑变通途。4个半小时的旅程,14时53分抵达成都东站。
高效便捷高铁运营效率,在成都东站内通过换乘通道,登上了洛阳龙门开往昆明南G2831次列车,仅仅44分钟,一站地儿,便到了眉山东站。
来到眉山公交车站,当地淳朴友善热情民风袭来。在车站工作人员和司机师傅的介绍下,通过手机支付小程序,变换公交乘车码,顺利扫码,走上1路公交车。
呵!公交车费一块钱。这是我游历众多城市中,最廉价最保守的价格。看着司机师傅还穿着短袖,看来我这趟“饱带干粮,暖带衣裳”要失灵了。
司机师傅用纯正的眉山方言,微笑着,热情大方,问答形式,一一给我解疑释惑。经过十一站,第十二站三苏祠(西)下车。司机师傅告诉我,直行几步,前方路口红绿灯处,右拐直行近百米远就是三苏祠西门口。
正是一个个热诚好客的眉山人,一路绿灯,让我先后看到“三苏故里”牌坊,书写“三苏祠”牌匾的大门。不容分说,迅速扫码40元门票,从西门口进入,16时36分,正式拉开追寻三苏的帷幕。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纱毂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上模拟重建。经历年添修扩建,现占地百余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也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
细看三苏祠简介和导游全景图,做到心中有数,以最捷径路线,最高效率,走主路,分小径,依次轻踏文峰桥,路仰东坡书院,静默洗砚池,重点观赏了碑亭、晚香堂、表忠观、启贤堂等等。此时,已至18时,看到工作人员关闭了景观灯,我知道到了景点下班关门时间。这催促我更加急行军,举起手机,不停抓拍和录像,生怕落下任何一个景点细节。最终,在工作人员的礼貌督促下,作为最后一名游客,既略有遗憾,又心满意足地走出了三苏祠。
短短1小时24分钟的特种兵式急行军观赏,虽然未能全景式游览,可手机代替我详尽记录下来,可以反刍消化,尽情无限享用。
带点眉山龙眼酥,用点小吃,来到酒店宾馆,洗漱后,手机边充电,边点开图片录像,沉浸其中。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次追寻三苏故里,身临其境,如此山清水秀,荷塘月色,草池蛙鸣,因地因时因人因合,想是偶然的必然。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不得不向苏洵老先生致敬。少年放荡不羁,游历山水,后来者居上,终成大家。著有《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完成《太常因革礼》100卷。治平三年去世,享年57岁。
苏洵文章以散文、议论文见长,具有雄辩之风,雄奇高古,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尤其《九日和韩魏公》所云: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再次彰显了苏老先生有志者事竟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也许正是有了苏老泉的前车之鉴,自己的两个儿子方才年纪轻轻便少年得志,才华横溢,享誉京城,播撒四方。
苏轼,子瞻先生,生性率真,从心出发,平心而论。做官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出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因“乌台诗案”和新党执政,先后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病逝于常州,享年64岁。
子瞻先生,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其诗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是豪放派代表。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纵横恣肆,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其擅长文人画,墨竹、怪石、枯木等。其作品《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也许正是子瞻先生人生的大起大落,仍不失坦然和率真,从一首首诗词中感悟出真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提醒人们需超越自我局限,以更全面的视角看问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个性情中人,侧面提醒着人们活在当下,学会珍惜和拥有,不要时过境迁,空余遗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提醒人们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的壮歌,放下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豁达。“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提醒人们心系国家,征战沙场,建功立业。
子瞻先生,一路走来,践行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低调客观地总结了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常言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有了父亲苏洵和哥哥苏轼的切身经历,便成就了苏辙的非凡功绩。
苏辙,子由先生,北宋时期官员,高至门下侍郎(位同副相),文学家、思想家,享年74岁。
子由先生,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擅长政论和史论,以散文著称,被苏轼称为“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风格淳朴无华。其书法工整有序,潇洒自如。著有《栾城集》等传世。
“辙年少,未能通习史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子由先生谦卑谨慎,有礼有节,圆润处理上下级同事间良好关系,是使其成就伟业的重要一环。“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子由先生同样也是性情中人,重情重义,不仅主动向父兄学习思齐,更不失家国情怀,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充实人生,无怨无悔,身后功名,留与世人评说。
看着看着,不禁两眼困乏,放下手机,进入了梦乡。犹如再次走进三苏祠,继续追寻着三苏。
次日(11月2日)一早,7时30分,从眉山东站赶乘乐山开往成都东的城际C6252次高铁列车,成都南站下车,坐地铁(1号线),搭公交(1路),出租车,仍然以急行军速度,游览武侯祠,口福了锦里、宽窄巷里特色美味,见证了这里的创新与繁华,与时俱进,未来会更好,更可期。
从成都人民公园坐上赶赴成都东站的地铁2号线车厢里,天马行空,浮想联翩,成都与眉山,相距不远,遥想当年,三苏父子多少受到了都市思想文化熏陶,方才一飞冲天,走出眉山,走出蜀都,走出四川,走向长安,名扬天下,永垂青史。
11月2日,15时17分,在站车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下,乘坐成都东开往郑州东G3427次高铁列车,20时整顺利返回襄阳。
这场特种兵式旅游,不仅了解了天府之国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特产饮食,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主要还是释压解闷,放松了心情,锻炼了身体,减量提质,一举多得。更切身感悟到祖国处处生机勃勃,荣华昌盛,如同活力四射的青年,迎着七彩阳光,飞奔向前。
静下心,再来思忖,何为成功圆满的人生?内心略有顿悟,追寻三苏,点亮一盏明灯,有苏老泉鸿鹄之志不恨晚,现在做起,真抓实干。有苏轼的乐观达爽,坦然面对接受现实,不抱怨,不气馁,性情流露,接地气,懂生活,率真可爱。有苏辙的为人谦逊,兼容并蓄,推陈出新,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如此这般,集于一身,融会贯通,想必定会拥有一个非同凡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