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厦门晚报》20岁生日。作为“最早一批进入《厦门晚报》”的一员,我成为了《厦门晚报》“创刊20周年之际,我们以特刊的形式,让最早一批进入晚报的资深记者编辑集体亮相。通过这20年,20人,让读者更深地理解晚报的纸面语言和背后逻辑。”我遵嘱,写了600字感想。
对于我,曾经在《厦门晚报》10年,然后离开《厦门晚报》10年。这20年,眨眼消失。我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走进深田路46号7楼《厦门晚报》编辑部的情景,还清晰记得那10年的工作中发生的许多细碎事许多温暖情。如今回想,只叹一句: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那些细碎事,那些温暖情
黄静芬

1994年至2003年,我在《厦门晚报》做编辑。10年时间里,我编辑过《不夜城》、《万石岩》、《家春秋》、《拾贝滩》、《家庭周刊》、《女性周刊》等专副刊版面。
10年时间,漫长又短暂。如今回首,对于我,哪些属于收获与失去?哪些注定不变与动荡?哪些经历铭心刻骨与不着痕迹?只觉得,盘点无法,梳理无法,说无法。只觉得,那既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之10年,也是自己“只种心田养此身”之10年,更是《厦门晚报》由华丽出生,倏忽就是“容色如青春”之10年。
10年时间,我编辑刊发过无数作者的稿件:有谁记得,我是他(她)人生中的第一个责任编辑?有谁记得,第一次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整齐铅字的那份开怀?有谁记得,我与他(她)相识,是因了文字机缘,由此成为见猎心喜的朋友,直到如今?
10年时间,我与《厦门晚报》同成长。“我是‘厦门晚报人’”这句话,既是我的命定,也是我的喜悦。彼时,我们关注民心、民意、民情,我们秉持“办一份有价值的报纸,做一个有价值的新闻人”理念,在编辑部里,工作着是美丽的,在采访中,彼于奔命是常见的,在突发新闻事件前,洞若观火是必须的,在闲暇闲趣中,同事们是单纯可爱的……
10年时间,转眼而去。如今回首,那些不忘的细碎事,那些存留的温暖情,带给我清淡愉悦,一直是我离开《厦门晚报》后,庸常日子里的清淡花香。而今,《厦门晚报》20岁,青春正好,容颜璀璨。
祝福《厦门晚报》!
(刊登于2014年1月1日《厦门晚报》)
附:
风华更茂
——写在厦门晚报创刊20周年之际
本报编辑部
1990年代是传媒人须站直了致敬的年代,电视、报纸的繁荣突然而至,一大批后来极具影响力的报纸诞生,传媒的中国盛宴拉开了大席。一些人想表达,很多人渴求着资讯,报纸作为现代传播的载体之一,满足了两者的需求。整个1990年代,全国各地创办的晚报就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05家,一场不可阻挡的新闻热潮席卷全国。
1994年1月1日,属于厦门晚报“编辑部的故事”也上演了,加入全国办报的宏大叙事中。
一群说不同口音普通话的年轻人,年长者不过31岁,最年轻的仅仅21岁,在这一年陆陆续续走进深田路46号。七楼的灯光从早上六点开始点亮,一份都市型晚报正式诞生了。
对于厚重的中国新闻史而言,晚报的创刊或许只是一朵小浪花,但对于厦门却举足轻重。第一次,新闻亲切好看了;第一次,大多数人自己掏腰包订报纸;第一次,含蓄的厦门人习惯了拨打电话找记者和编辑聊聊天。短短几年时间,这份新面孔的报纸,飞进了众多办公楼和住宅楼,成为厦门家庭订阅量最大的平面媒体,并且将这个记录一路保持至今。
晚报何以走得这么快?创刊时,晚报团队在创刊设想中写到:贴近社会,面向家庭,通俗而不庸俗,有趣而不无聊。这份设想最终提炼成一句话,钉在晚报编辑大厅入口处:走进市民中,办给市民看。
20年后的今天,当读者又一次为晚报唱响生日歌,我们不忘初心,再次审视“晚报为何走得快”这个朴素而关键的问题。
读者20年来一直热爱晚报,不仅仅在于晚报客观真实、理性有力,更在于晚报的草根本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20年前的今天,晚报就将新闻定格成一种姿态,她亲切,具体,值得信赖,不仅对潜在的社会新秩序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更关键的是,晚报对外在的变化感同身受,总能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将自己感受到的重要新闻恰当地呈现给厦门人。这就是后来厦门传媒圈俗称的“晚报风格”,或者说“晚报腔调”。她独一无二。
欲影响社会,必先影响媒体。作为一份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同年同月同日诞生的报纸,厦门晚报对社会的舆论监督和对民情民意的回应,从1994年质疑鼓浪屿“金带”工程、1998年推动缴费一卡通,到1999年九龙江环保考察、2013年城市干道占道经营整治等,凡舆论监督报道,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批评和越界的批判。而被批评者最终对意见的善意接纳,则表明媒体影响力越大,责任也越大。
当年走进深田路46号的那群年轻人,如今大部分已经人到中年。他们是第一批晚报人。20年来,他们跟普通的上班族一样在人流中穿梭回望,跟普通人一道烦恼和幸福。但又跟普通人有点不一样。他们秉承客观与新闻职业操守,忠实记录,见证了厦门人的风云20年,让晚报在思想上与市民更为接近,在情感上与读者更为相通,在习惯上与大众更为相守。
今天,在晚报创刊20周年之际,我们以特刊的形式,让最早一批进入晚报的资深记者编辑集体亮相。通过这20年,20人,让读者更深地理解晚报的纸面语言和背后逻辑。风华正茂的厦门晚报,从来都是大家的,我们不过是忠实的代言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