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旧稿。
哪年中秋写的?记不清了。
记得清的,是时光匆匆里,该做之事,应全力以赴去做,不想做之事,能不做尽量不做——置身某些情态和应酬,带不来身心愉悦,就该毫不犹豫转身离去;而一些时光的虚掷,能带来美好感受,便该浪费得理直与郑重。
如此,在“花好月圆”之日,祝福朋友们、祝福自己:在安静里,在时光中,不知不觉,安然苍老去。
大中秋
黄静芬

“小春节,大中秋。”厦门的中秋,隆重如此,让人平稳的心思,情不自禁,惊动起来。
中秋节一早,手机短信音就不断响起,朋友们的祝福短信不断送达。我逐一认真阅读,逐一认真回复,再逐一认真删除——不删除,手机要爆了呀。
中午,携女儿去喜来登酒店,在自助餐厅的中餐区、西餐区、糕点区、水果区,我们来回转,端回一盘美食,吃完一盘美食,直至饱得不行,心满意足离开。
然后,进这家商店,再进那家商店,悠闲逛着。然后,傍晚回家,至楼下,就听到邻居家传出骰子落盘的清脆声响。这声响,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好听,带给我合家团圆的温暖画面:家人围成圈,嬉笑着,玩博饼游戏,抢夺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举人、秀才的“名分”。
我笑一笑。
关于古时中秋,我最欢喜的是这段描绘:“中秋夜,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来,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现代妇女,谁还有走月亮雅兴?有雅兴,往哪里走呢?
关于厦门中秋,道光年间《厦门志》记载:“中秋,街市乡村演戏,祀土地之神……夜荐月饼、芋魁祀神及先。亲友相馈遗。”月饼是众所周知之物,宋代中秋时,“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芋魁何物也?芋艿也。“相传有一次戚继光抗倭,一支队伍被困,弹尽粮绝,就在山里挖野芋艿充饥,后来,全歼倭寇。这一天正是中秋节,戚继光为了纪念阵亡将士,称芋艿为‘遇难’,民间就留下了中秋吃糖芋艿的风俗。”由此,翻阅漫漫历史,如翻阅一册书,一些有趣情节,一翻即过。如今,现代厦门人将月饼和博饼风俗发扬光大至鼎盛无比,由此弘扬出的中秋民俗盛宴精彩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却将小小糖芋艿,遗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真是,景色依旧,物是人非。中秋节仍是古时中秋节,过节的人却不是古时人。纵然,我们缅怀古时的悠然意境,在今天,不停念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我们,传承了多少真挚心意呢?
进家门,站立窗边,望窗外暗黑如墨,天宇有浅灰的微弱光芒。今夜,中秋月应在厚实云海里穿行,是否愿意露一丝面容呢?
有月无月,中秋一样过。只愿:“花常好,月常圆”的美好愿望,历千古,永不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