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将私奔山水。这是一次比较长时间的远行。此刻,芜湖的小寒(王静)发来《芜湖日报》电子版,说刊发了她写的《青山看不厌》读后感。我认真读后,感动于她在文中这样评价我:“一个女人,真正的美丽与美好,在于看透无常人生洞悉沧桑世态以后,还依然能够相信世界的美丽与美好。”如此,我对她说,每一次出行,其实是一次逃离,是一次结束,是一次开始,也是一次对世界的美丽与美好的再度相信。那么,这次远行,置身大漠孤烟与山水葱郁里,我能获得怎样的内在力量?我期待着。谢谢小寒,遥遥地,抱一个。
活在自己心灵的光亮里
王静

在我以为,干净的,都是很美的。捧着静芬姐的这本书,数日细读,不知不觉轻浅酒窝温柔笑、精致文字干净心的静芬姐,浮于眼前。
一直喜欢纯净、干净、澄净、宁静、恬静、娴静,喜欢所有和“静”与“净”相配对的文字。或许,这是我潜意识里的一种价值观——静是一种外在的安然姿态,不惊不惧;净是一种内在的涵养气质,有力有度。
以前,曾固执认为所有干净,属于未经世事的童男童女,他们纯真清澈,不染糟粕;而成年人在日增夜长、俗风世灰的摸爬滚打下,内外哪有干净可言?这几日,在静芬姐的《青山看不厌》书里,在她微小欢喜、巨大痛楚里,在她的好日子以及文字内外的繁华胜景里,我顿悟:一个人,尤其一个女人,真正的美丽与美好,在于看透无常人生洞悉沧桑世态以后,还依然能够相信世界的美丽与美好。一双善于过滤灰暗的眼睛,才是真干净呀!所以,静芬姐明亮似光,辐射周遭;温柔如花,清芬悠长。
静芬姐不仅自己笃信着世间一切的好,并且没来由地,也让所有熟悉她和她文字的人,一起相信一切的好。庸常日子,清简快乐,琐碎细节,欢喜由心。
《暗夜》里,她说:“白日的活色生香,与暗夜的静若处子,其实就是一桩事的两极,一个人的两面。如我自己,细究起来,到底闹不明白属‘豪放’还是‘婉约’。”如此,著名歌唱家胡松华老师提笔留墨“侠情义韵”四个字赠予静芬。这四字,是因为她的好,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这四字,也是我喜欢的感觉:无论男人或者女人,身处逆境或顺境时,得意或失意时,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应当如这四个字一般,撇竖横点捺,个个铁划金钩,款型迥劲,滋味深长。
如果你以为静芬姐所有的浪漫,都是拜山水所得,那你就错了。其文字里,所有山水的诗意不过是“种盆瓜叶逸吾心”、“一花一草故乡情”般的动态背景,而旖旎风光不抵人间温情,这才是静芬姐的心灵之山水,亦是山水之心灵。
品读静芬姐的文字,正是江南梅雨纷飞时。窗外天空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铅云低迂;时而风急怒号,时而细雨缠绵。装在屋子里的一颗俗人心,竟应景似的,如染了绿锈的锁片,有着说不出的钝涩潮湿。倒是这个沉闷气候里的绿色植物,因水分与阳光的猛烈供养,它们肆意疯长着,不管不顾,青碧妖娆。强悍的生命力,让我不由想起静芬姐后记中一段:“我仿佛一株植物,双足是根,身躯成杆,两臂为枝,纷披的发似浓碧的叶。我温和站立,深呼浅吸间,平心静气面对自己心灵世界的每一寸角落,触摸、体察、关怀所有自己隐蔽的内在经历。”
如此淡定、坚毅。让我懂得了在她如植物般娇小柔美的外表下其实盛放的是那样一颗勇敢自信的心。书里,她还告诉我们:“置身青山流水间,我心寂静。我轻易就能站在自己内心的高地,俯瞰自己内心的深渊,俯瞰深处那抹隐约的光亮……”
循着这份光亮,此刻,我仿佛感受到了梅雨之外的霞光四射。如果,世间的灰暗是无法阻止的寒冷,那么,至少我们还能以虔诚姿态,用温软小手,轻轻呵捧静芬姐传递过来的那束心灵光亮;如果,在我们目之所及,总是山瘦水冷萧索苍白的话,那么,还至少在我们的不远处,在静芬姐《青山看不厌》的书里,有别一样丰茂山水,有别一样奇崛文字。
(刊于《芜湖日报》2012年9月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