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3日星期日)
对于网络搜索功能,我历来望而生畏。闲着无事时,有时会好玩地搜索一下自己。输入名字,立刻,跳出许多网页。常常,读了前几页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就突然丧失兴致。有时,搜到一个好玩信息,第二次再搜索,无论怎样努力,就是找不到。自然,搜到有人将我的“流水日子”当自己日记,堂而皇之挂博上;搜到有人将我的文章当自己原创去投稿;搜到有人议论我,贴一些合影照片……就微微一笑。
如此,我确实是网络菜鸟一只,连“人肉”自己的低级功力都不具备。
今天,却意外搜到一个好玩东东:“孔夫子旧书网”居然卖我的《午夜的昙》,居然是签名本,居然是售价18元。《午夜的昙》是199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原价10元。如今,12年过去,青春年少的诗情早消失无踪,我基本上不敢再把这本诗集轻易拿来送人,怕时过境迁,旧日心意早落伍,再强逼他人重温我的青春情怀,似乎矫情无比。因此,这本薄薄诗集,居然“涨价”80%,实在令我讶异。
还搜到莱笙《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三明诗群”》一文,文中对我写于1988年的短诗《午夜的昙》进行了简洁的点评与分析:
黄静芬是三明诗群中一朵午夜的昙,她在心态的剪裁上也是很有讲究的,她的《午夜的昙》是感怀作品,静芬的才气就在于剪去了思念啦、诉说啦等等枝枝丫丫的东西,而把心态剪贴在一种生命演绎的重量,她说:“一直是一枝白丁香/零乱开在风雨/微苦芬芳//只因了你钟情/才将自己/绽放成午夜的昙//幽美明艳/含羞一朵姿容/今生今世只有一次灿烂//请你摄影留我/成一桢照片//只因了你呀/我才将自己/凋落成午夜的昙”。她把心态剪切成“一朵午夜的昙”,昙花是瞬息的,午夜是独寂的,然后通过绽放和凋落的跌宕与对比托出“你”的巨大影响,我也不知道她这个“你”是何方神圣,是人还是一种象征,但是,这朵午夜的昙就这样把某种生命的演绎重量托出来了,让人触动。这是大心境之中的心态剪裁效果。
还搜到与我的一篇散文有关的一段话,是一篇论文中提到的,作者是谁,没搜出来:
那么,在散文中,如何营造意境呢?笔者认为应该十分注意寓“意”于“象”。“意”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是极其抽象的,必须借助具体可感的“象”来表现,才能化抽象为形象。如:为了揭示“人类应该向往怎样的生活”这个问题,当代女作家黄静芬褒植物不制造战争,让横尸遍野,不制造灾年,使饿殍满地……贬动物野蛮,残酷,侵略,杀戮……表明自己喜欢植物,借助植物的形象,营造了亦虚亦实,亦象亦理的意境:“亿万年时间弹指逝去,许许多多物质和精神灰飞湮灭。在人类一代一代繁衍,争战,厮杀,搏斗,发明,创造,竞争,痛苦,幸福的时候,在人类精心构建人体的文本,大自然的文本,人类社会的文本并使之交融于一体的时候,植物们依旧那样平和宁静,它们或娇柔像轻风,或坚硬似严寒,或绿成春天色彩,或枯成落日辉煌,不论呈现什么模样,它们永远淳朴,简单,真实,安详。”①这里寓“意”于“象”,“意”和“象”巧妙结合,既藏“意”在“象”中,又有韵在“象”外,表面上写植物,实际上表达作家对生活的追求。
① 引自黄静芬的《面对植物》 原载《福建文学》 2001年第3期。
还搜到《文史哲》2005年第03期《当代散文中的死亡意识》提到我的《游丝生命》。我无法全文打开这篇论文。这篇论文点明《游丝生命》发在《文学报》上。想想,好像有这回事。可这篇短文,我早忘了,可能也找不到了。
看来,网络印记,比人的记忆,更加清晰,更有条理。
看来,数码时代,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没有能够埋藏的秘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