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日星期四)
8月6日,立秋。
据说,这一日,老北京人要“贴秋膘”:用吃肉方法把夏天掉的膘补回来;老天津人要“咬秋”:清朝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曰:“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老山东人要“吃渣”:吃一种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之俗语……
在闽南,立秋吃什么?仿佛习俗不够隆重,或不得广泛流传。有人说:吃西瓜。理由:一为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二为过冬积聚“阳威”。
吃什么,是次要。“早晨立了秋,晚上凉嗖嗖”、“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之言语,根本是无稽之谈。“立秋处暑,热死老鼠”,才是事实。
立秋日,去了鼓浪屿。
傍晚,与苏西,在深深小巷里穿行。随便倚一堵红砖墙,随便站一处老房子门外,都是拍照好景。便拍了,许多片片。
晚餐,与苏西、中亚一家三口,去海边大排档吃海鲜——一两年前,鼓浪屿到处是寂寞之地,能够供我们,享受无比安静;如今鼓浪屿,喧嚣嘈杂,那么多的人,蚂蚁一样,让人晕眩。
深夜,4个女人在“花时间”回廊,聊八卦,聊江湖,聊彼此归宿。雨倾盆下,风旋舞来,廊外天地一派迷茫。至12:45,我脱了绣花鞋塞包里,穿上中亚的黑拖鞋。然后,3个女人撑伞狂奔三丘田码头,赶1:05船过渡,各自回家。
立秋后,期待台风。
期待台风,就是期待雨。期待雨,就是期待凉爽。期待凉爽,就是期待舒适。
思维如此拐弯,指向的终极目标,再简单不过。可是常常,我们的脑袋,不够明确与清晰。
气势汹汹的“莫拉克”台风,在距厦门远地,完成行踪。如此,又松一口气。
雨下一天,带来充沛的水。却依然,潮热,闷热,燥热。
有人说,秋仍遥远,不知所踪。
一日日,家里空调运转不停。一日日,窝家中当深宅女,坐椅子上面对电脑,思维却不在积极状态。
不知道,该用怎样情绪,来填满秋将来未来时光。
夜里,在阳台洗衣,微凉风抚来,裸露的腿和臂,有轻细感觉。
白日,在阳台晒物,明亮阳光晃花一双眼,白茫茫一片,依然炎夏滋味。
人却不舒服起来。先是肚绞痛,然后人恹恹,再接着,每日睡不醒——只听说春困也,难道秋乏也普及?
那就,日日多眠,日日好眠。以此,抵挡季节更迭带来的变幻。犹如,抵挡人情浅薄带来的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