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西普陀
黄静芬
蝉声轰鸣,一阵一阵,永不停歇,时而响遏行云,时而沉闷如雷。拾级而上,挥挥手,自额际甩出一串水珠。已是汗如雨下,发丝似洗过,湿淋淋,脸则红扑扑,胸起伏,气微喘。下意识将手中矿泉水瓶送到唇边,再没一滴水。侧耳,有细泉涓涓。
如琴,如筝,如天籁,在落叶的脉络之下,在鲜苔的青翠之上,飘带似的泉流冷洌、清澈。掬一捧泼向发烫的脸面,热度顿失,再掬一捧灌入冒烟的喉里,暑意立消。
坐在道旁石上小憩,环顾周遭,大树小树自在生长,草们藤蔓自在生长,这是一座郁郁葱葱原生态的山。小路在树林中,树林在绵延无际里。满目那深浅不一的绿,那层次分明的绿,那阳光从树叶间筛下,映得斑驳的绿,那被山风拂动,充盈着动态感的绿,养着我们的眼,养着我们的心。
仰头向山峰,一挂瀑布居左,一面峭崖临右。捶捶发酸的腰,踢踢穿高跟鞋的发酸的脚,继续登吧。站起身,却见一群客家女人耸肩低头挑沙土蜿蜒登山而来。她们或健壮或羸弱,或年轻或年老,都是一副沉甸甸担子压在肩头。趁歇担时,上前问:担子多重?挣多少钱?一天能挑几趟?女人们边拭汗边笑答:担子有百斤重呀,担百斤上山可挣7元5角钱呀,一天可挑三趟呀。不禁暗暗计算,这样汗流浃背气喘如牛步步负重登高,一天仅赚22.5元,多辛苦呀!
客家女人勤劳、质朴、坚忍,许多书上已经详尽描述。这样近距离目睹她们劳动生活的一面,与她们负荷沉重的身躯擦肩而过,注视她们挑担的弯曲背影,看她们解放鞋留下的深深足迹,我感叹连连。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片位于上杭县城区东北部、与城区仅5公里之遥的西普陀山景区,方圆18公里,“向极壮丽”,由临城镇官桥村的普陀山、白玉村的上圆山、古石村的七峰山三座山紧密相连组成。古刹名山,其文化古迹和宗教文化可追溯到宋代,《上杭县志》、《汀州府志》记载:“没有上杭城,先有普陀寺”。曾经,山僧数千众,寺中“荆花灼耀于内,榕树檬密于外”,一天门、毗庐阁、真武殿、新庵及高大厚重如城墙的土楼构成的人文胜景,“高耸特立,山顶端圆,若覆箩然”的上圆山怪石遍布、古树参天、瀑布成群的自然景观,引来游人如织,农禅两旺,是明代闽、粤、赣三省边区最大佛教圣地之一。然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明末清初之战乱,洪水肆虐17日之天无光,山裂石绽,胜迹尽遭天灾人祸的破坏。至今,山上仍遗有云峰寺、书堂寺、佛光阁、云霄殿等遗迹,而四面条石砌成的金玉顶、香林塔仍保存完好。还有,山水美景几百年依旧,松涛依旧。
3个小时后,登临山腰,来到香林塔。香林塔是上圆山临济派开山比丘香林大师的骨灰宝塔。宝塔碑刻“崇贞壬申年(1642年)十月初七辛未日卯时立”,中间临刻“临济派开山比丘香林大师和尚宝塔莲座”,右刻“师系湖广道州(湖南)江华县人姓刘,出家于燕章县龙凤庵中”。参观过香林塔,在塔前留影后,踱向一旁,仰看云遮雾罩的山顶,俯视葱茏滴翠的山脚,涌向胸中的,是“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是“山川皆入怀”的开阔。
人生易老,青山永驻。我想,几年后,十几年后,我会再来西普陀,见着的还是这些生机盎然的树,绊腿的还是这些粗大结实的藤,喝着的还是那弯清流里甜甜的泉,听着的还是此起彼伏歌唱的蝉,浴着的还是穿叶舞枝的清风、树梢间漏下的细碎的太阳之光,那么,我还会像现在一样愉快地说,人生如歌,西普陀如画!
(2002年9月17日星期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