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刘继兴 |
分类: 文化 |
多少年来,山西窄轨铁路一直是外地人(也包括好多不明事理的山西人)笑话阎锡山封闭的话柄。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长期以来,一些资料言之凿凿,说阎锡山当年把山西的铁路修得跟其他地方的铁轨规格不一样,山西当时境内的正太(河北石家庄正定到太原)铁路干线采用的是法国型
1米窄轨,而不是全国统一的1.435米宽轨。
很多人以此来嘲笑阎锡山的小气、荒唐和故步自封。
其实,历史真相根本不是这样的。位于正太火车站内的法文的《竣工通车碑》和《正太铁路路章碑》记载了真实的历史。
1896年,清政府接受张之洞七年前的建议,决定修建芦(沟桥)汉(口)铁路,并且以该路为干线,邻省可修建支线与之衔接。
时任山西巡抚的胡聘之推崇张之洞“利用晋铁”的主张,于同年6月疏请修建太原至正定的铁路支路,由山西商务局借外债兴造。7月8日,得到光绪皇帝批准。但在国力日衰的情况下,山西巡抚于1897年5月提出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的请求,朝廷下旨照准。
1898年5月21日,山西商务局的曹中裕与华俄道胜银行代理人璞科第在北京签订
《柳太铁路合同》。为了进一步压缩成本,合同约定:将正太铁路东端起点从正定城南移到柳林堡
(今石家庄市桥东区柳林铺),全长约250公里,工期三年,借款2500万法郎,年息六厘,25年本利还清。该合同第四条规定
:“铁路之宽窄,何处应设车站以及车站何处应大,何处应小,火车客货车辆之多少等事均由银行代为酌核”。
这一年的冬季,法国钢铁实业团派工程师数人来华,经简单踏勘后,知工程繁难,建筑费极贵,决定采用一米的窄轨。
而此时新上任的山西巡抚毓贤根据范宗泽等人提出
“山西不宜修铁路”的观点,向总理衙门请求暂行停办,加上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爆发,修路之事中辍。
1902年芦汉(京汉)铁路修到石家庄村东,并设立车站,因石家庄村当时的名气不大,所以以附近的振头镇之名,将车站命名为振头站。
1902年6月,华俄道胜银行璞科第以《柳太合同》前约为据,催促开办。9月7日,外务部和路矿大臣奉旨研究后复奏,决定由原来的商借商款改为官借商款,并请芦汉铁路总公司事务大臣盛宣怀,按芦汉铁路办法与俄商妥订详细合同。奏折呈上后,未批异议。
盛宣怀奉命与华俄道胜银行驻上海总办佛威郎谈判。经磋商,双方拟定了《正太铁路借款合同》二十八款和
《正太铁路行车合同》十款。1902年10月15日,由中国督办铁路总公司大臣盛宣怀同华俄道胜银行驻中国总办佛威郎,于上海在合同上签字。新合同名曰《1902年中国国家铁路五厘借款》,借款总数4000万法郎,年息五厘,“三年之内全路告竣”。
1903年2月正太铁路准备开工时,清政府的官员才发现法国人要用窄轨;当即提出反对。而璞科第以正太铁路“地势险阻、工程艰巨”为借口,坚持采用窄轨;外务部、盛宣怀以正太为芦汉分支,要“一气衔接”,坚持非修宽轨不可。法国总工程师勘测后提出,“若修宽轨需再追借一亿法郎”。而华俄道胜银行坚决不允再加借款,双方相持达一年之久。
最后,无奈的清政府只好让步,不再坚持建宽轨了。
法国总工程师挨士巴尼为进一步减少费用,要求铁路进入平原之后,线路取直,将东端起点从柳林堡南移到枕头
(振头)站 (今石家庄站)。
1904年2月,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华俄道胜银行将正太路借款合同转让给法国巴黎银行公司,铁路债权遂为法国所有。
1904年5月,全线开始施工。工程除石家庄至乏驴岭、乏驴岭至下盘石头两段由外国人承包外,其余绝大多数工程均由中国包商承建。中国人实际上参加了正太铁路的设计、测量,担负了全线桥梁、隧道和一切附属物建筑的修建工作。
1907年10月,正太铁路全部竣工,共用三年半时间,窄轨铁路就此形成。(刘继兴)
前一篇:麻将牌源于对梁山好汉的崇敬
后一篇:乾隆为何佩服这位宋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