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十六字,字字珠玑。景在眼前,史在思中

(2005-10-10 08:50:45)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毛主席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写成了大气磅礴又逻辑严谨、尤耐琢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这一期间,毛主席曾回故乡湖南湘潭县的韶山住了3天,找到乡亲们开过多次关于农民运动的座谈会和调查会,并亲自听取了两年前自己亲手在湖南农村韶山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的工作汇报。在离开韶山时,他向乡亲发出气壮山河的誓言:“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也不回韶山了!”


果然,一直早到新中国建立时,毛主席再没回过韶山。


建国快10周年时,也就是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巡视全国各地后,从长沙回到阔别32年之久的故乡韶山,住了几天。


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第二天,毛主席黎明即起,去了父母墓地追思,又访问了邻里,视察了韶山学校,并与师生合影留念。


下午,访毛氏宗祠,到滴水洞附近的韶山水库游泳。游泳上岸后,毛主席还与岸上围观的乡亲们合了影,又沿途视察了生产情况。


晚上,毛主席自费设便宴,请亲戚、烈属、老地下党员、老农协会员与老赤卫队员50余人叙旧,了解民情。


这一夜,毛主席一会儿来回踱步,一会儿躺下沉思,一会儿凭窗凝望。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激动得几乎通宵未眠,后来靠在床栏和被子上,用报纸垫底,上面放一张白纸,用铅笔在上面写了涂,涂了又写,写了两个多小时后,一首《七律·到韶山》问世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韶山在湖南湘潭县西北与湘乡、宁乡交界处,相传舜南巡至此而奏“韶乐”以得名。毛主席在韶山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抚今追昔,怎么能不激动呢。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三十二年前毛主席离开时,故乡韶山是怎样的呢?当时的韶山异常贫困,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山林,被地主豪绅霸占。百分之六十的农户靠乞讨度日。当地民谣称:“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


就在毛主席离开韶山的那一年,也就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在湖南也发生了“马日事变”。一时间反革命势力非常强盛,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开杀戒。但是无论敌人怎样嚣张,革命者都不会被吓倒,奋起反抗,以争尊严,“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名句之一。两句的重心集中在一个“敢”字。敢是胆量,是勇气,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从历史的追忆中转回到现实。眼前的现实,正是革命者孜孜追求的“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翻身的农民们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理所当然是绣出当今锦绣山河的真正的英雄。


全诗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境界极为开阔。还表现出了五种情怀——故园情怀、岁月情怀、历史情怀、革命情怀、人民情怀。


这首诗写得大悲大喜,气势宏大豪放。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全诗五十六字,字字珠玑。既是思,又是情;既是景,又是史;既是抒情,又是叙事。思想深刻,情真意切,景在眼前,史在思中,抒情深沉,叙史精括,让我们读到了文学史上唯一的一种情怀,既是故园情怀,也是岁月情怀;既是历史情怀,也是革命情怀,更是人民情怀。这首诗是典型的毛泽东风格,是历史现实主义与理想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风格,是毛主席式的浪漫主义。(刘继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七律一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