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一个小友告诉我,她的室友写了一篇关于《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的书评,贴在好赞社区。一看之下,很欢喜,没想到一个还在读本科的小女孩,会有这样的感悟。很感慨。转贴在这里。原贴地址:http://www.haozan.com/bbs/viewthread.php?tid=95365&fromuid=51465

因为,是女子-----
那天室友去参加电视台江泓老师的签售,带回来一本书——《一半明媚,一半忧伤》,讲民国那些女子。好友说没有给我带一本是以为我不会喜欢,而我恰恰很喜欢的,于是直接抢来读了。虽然我很多时候在看小说,但是我觉得最好的文字还是属于散文和随笔的,因为它们灵动。喜欢书的作者,文字如人,人如文字,是一个且行且吟且珍惜的从容女子,看这样的书是可以让人成长的。一个女子写的关于女子的随笔,女子,呵,多好的词。
因为是女子,所以明媚。
做过个投票,问如果有下辈子,你还愿意做女子吗?做!为什么不做呢?这样选择,却并未想过这其中的原因。现在细想,果然是那两个字:明媚。
做女子,可以有很多选择。如白光那样烟视媚行,撩拨众生,可以。如陆小曼那样娇嗔热烈,慵懒浪漫,可以。如林徽因那样清纯灵动,温婉可人,可以。像关紫兰那样,朗镜悬空,纯净天然,可以。像朱梅馥那样平静隐忍,淡然从容,可以。
无论是怎样的女子,一颦一笑间都是明媚,阳光和温暖。无论是怎样的女子,都会惹人怜爱。就像昨天看的电影《重返17岁》,马克说的一句话,一个女孩子,“总会遇到一个人,如珍宝般的待你”。那是因为每个女子都可爱啊。
因为是女子,所以忧伤。
有的女人,会让人觉得,世界上无人舍得对她不好。 然而,这个女人。 就是得不到她一直盼望着的好。那么再多的喧嚣和欢喜,也都会被失落冲洗干净。
书里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女子:孟小冬,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合肥四姐妹。还有一些,本来是不熟悉的,但是一听她们丈夫或男朋友的名字,便立刻就肃然起敬的,比如徐悲鸿的孙多慈,傅雷的朱梅馥。有时候会觉得这是女子的宿命,在才俊辈出的时候,只能成为伟岸身形后的寂寞残影,然而她们心里却又是欢欣的。这欢欣不是来自虚荣,不是来自他给的光环,我想,大多数时候还是因为爱他,所以甘愿做了残影。
因为是女子,所以宽容。男人或可成为一个女人的全部,但是很少有女人是一个男人的全部。男人还有事业,雄心,以及自私的欲望。女子,特别是嫁为人妇的女子,往往傻傻地守着他,并且心存感谢,因为他好歹还在身边。就像张幼仪,就像朱梅馥。她们都是最好的女子,最好的妻子。一个在徐志摩的背后,做着徐家的媳妇,却不是志摩的妻子。一个做着傅雷的撒气桶,还要和丈夫的情人住在一个屋檐下。但是流干了眼泪之后,并没有看到她们的怨恨,彷佛那些伤害从来没有存在过。张幼仪临死前说:“我从没有跟一个人说过我爱你……在他遇到的这么多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他。”我也以为她是最爱他的,她的爱没有林徽因的浪漫,陆小曼的热烈,但是她,只有她会对他不离,不弃。而朱梅馥做的比张幼仪更决绝。傅雷爱她,但是也穿插着爱了很多别的人,甚至公然和爱着的女人住在他和梅馥的家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那个女人是梅馥请来的,因为无法看他因为相思而消沉。
我想起看《仙剑》的时候看到的一句台词:“你很伟大,可以这样的爱一个人,为他的快乐而快乐,虽然你知道他快乐的源头不是你。”大概爱的最高境界也不过如此了,心系于他,早就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的快乐。
就像作者说的“她是他的一根肋骨。”所以动荡时期,明明可以活下去的肋骨,跟着她的本体一起选择了赴死。赴死的一刻,她一定是平静的,甚至是觉得幸福的,因为陪他走完最后一程的还是自己,其他的女人只是过眼云烟罢了。
但是我现在更想知道她们的宽容,她们的爱,在男人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在徐志摩飞机失事的那几秒,脑海中闪现的画面里有没有张幼仪?在傅雷和梅馥自缢前,他有没有握住她的手,发自内心的感谢她的相伴?
我听到《卡门》里在唱:“如果女人总是等到夜深,无悔付出青春,他就会对你真?谁说你的心思他会懂?谁会为你感动?”
一切都是无解,我也只不过是个小女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