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泓:倾听内心的声音
风举荷/文 张东俊/摄
06年的照片
江泓,70年代生人,5月28日生,双子座,祖籍贵池,成长于皖北。
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思想政治专业,勤于折腾,先后获得法学硕士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虽然第一份工作是人人艳羡的大学教师,似有命运召唤,先后就职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经济广播电台、安徽电视台,现为安徽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主编。
一个享受改变的人:
2007年,安徽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开播,她是新晋主编之一。
加盟安徽电视台这个全新打造的频道,纯属“冲动”之举。竞聘启事早张贴出来,她一直没多想,是同事不停鼓励她去试试。去咨询时,报名处都开始收桌子了,她成了新频道招聘最后一个报名者,却以笔试第二名的成绩竞聘上主编。
如果让我回顾她这一路历程,只能用“胆战心惊”来形容。总踩着点摇摇晃晃过来,一旦上轨道,又步履稳健。
其实当年在合肥工业大学,她学的是思想教育专业。“我以为思想教育和哲学有关。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感性的人,需要学点哲学来规整思路,所以选了这个专业。”
虽然专业课和自己的预想相差甚远,不过她是那种一旦上轨就会全力以赴的人,在大学里不仅频频拿奖学金,还是社会活动积极分子,朗诵、演讲、播音……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毕业后留校,她成了一名年轻的女大学老师。个头小巧又爱笑的她,有时看上去比学生还要稚气。有年大雪,带学生们去义务铲雪,向负责劳资的借工具,那个人很不屑的看看她,“叫你们老师来”。旁边的学生忙解释,“她就是我们老师!”
她和学生的感情很好,在校园里忙忙碌碌也很开心,可就有同事说,“你不会在这里待长的”。一年多后,她果然跳槽了。
那次蜕变,源于一场比赛。
合肥电视台组织主持人大奖赛,她也没想去参加,一个相熟的女孩很想参与,拖她一起壮胆,结果那女孩没走多远,她却获得二等奖的成绩。
“其实相比于其他选手,我当时的发音还有不标准的,心里挺急。帮我辅导的老师说,我有我的优势,同一个命题,我更善于找角度,比赛很紧张,就不要在意自己的不足,而是想着如何用内容抓人。这次比赛让我明白,每个人都不可能很全面,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而是想着把长处发挥到最大,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1993年,安徽经济广播开播,她以高分考取。
那是安徽第一家实行全天候直播的电台,采编播一体化,她主要做早新闻。刚去新单位没多久,正好安徽新闻奖评选结果下来,她看到很多前辈获奖,心里暗自羡慕。过年后,她为早间新闻策划了一档小专题《春节过后访省长》。作为新人的她既不知道怯,也没什么人脉,直接翻电话黄页给省长办公室打电话,单枪匹马,一天时间,除了出差在外的一位省长,其他六位统统做了录音采访。等节目小样做出来,倒把领导吓一跳。这个小专题,最终也获得安徽好新闻奖一等奖。
1998年,安徽卫视试点一档新栏目《今晚报道》,请她过去参与策划。新闻的趋势是关注热点,但她却偏偏要“炒冷饭”,盯住曾被热炒却没人关注实效的一个企业政策,新鲜出炉《收费卡“卡”住了?》,这次剑走偏锋的报道,同样获得安徽新闻奖,也让她从广播人转型为电视人。
也许会有人说,她的成功总是靠着一份巧劲,但我很清楚,如果成功是100%,她的努力一定占到了90%以上。因为喜欢做专题,去了《法眼看天下》栏目,为了真正帮助到那些弱势群体,她去攻读法律硕士,考律师;到《田野风》栏目做主编,她又发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想为农民朋友真正做点实事;因为想做一档心理节目,她又去学心理学,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
现在她成为主编后,除了要抓业务,还需要管理好团队,这对她又是个新课题。“外界刺激,是让我更加完善自己的助推力。一个人内心沉稳,就可以学会享受外界的改变。”
活得像植物:
我最爱江泓的,是她的新鲜。
很多人到中年后,就像被装进了压缩袋,整个人生都干瘪掉。虽然用着一线化妆品穿着最新时装,但表情和内心都还停留在过去。一个标本或许不会老化,但失去水色,是比老化更可怕的一件事。
而坦然接受岁月变迁的人,在不同情境下都试着找到“最好玩”的人,即使皱纹爬满脸庞,内心还是如丝绸般平整光滑。我更欣赏这样的人。
认识江泓超过六年,她似乎一直没什么变化,反倒是我,称谓从“小姑娘”变成“姐姐”,更有甚者,被快餐店的幼齿小妹直接“阿姨”加身,气结到一顿饭没不吃下几口。曾问过她保持年轻的秘诀,她很答非所问,“过了二十八岁,我就经常恍惚自己的年龄。”
有一个词叫child
woman,很适合她。
她爱漂亮,爱折腾,爱思考,爱笑。简单又智慧,聪明又宽厚。
一日在网上看博客,链着链着,发现一个人的文章里写到和她的偶遇,文中称她为“花花”,我笑到捂肚子。
她真的很适合这个昵称。小小的一朵,不张扬,却灵动,不华丽,却鲜活。江泓说,“不管开不开花,女人最好活得像植物,往地下扎根,向空中舒展,一直成长,一直无争,与自己和外界安然相处。”
在我看来,这是睿智女人的境界吧。这个睿智女人,保持青春有两大法宝,一是写作,一是瑜伽。
最初开始写作,是看重文字的“功能性”
。那段时间工作疲乏,整个人的状态也不好,她大量看书,开始写一些情绪散文,发现文字有梳理情绪抚平内心的功效,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从《月白流苏》到《月光宝盒——我的心情瑜伽》,再到即将出版的《一半明媚,一半忧伤——那些民国女子》,一个忙碌的电视人,挤出业余时间来写作,出的书比一本比一本大,一本比一本厚。
她说写作是快乐的事,当你提笔开始写一个人物时,其实把自己也附在了那个人的故事里,你和人物交融在一起,不再是单纯的小我,而对人性多了更入微的体察。写作是另一条探索人生的道路,甚至比你自身的生活更宽阔更长远。
如果说写作让她外延,那么瑜伽让她内省。
长期修炼瑜伽,让她身体更灵活,心性更活跃。她说瑜伽最大的功效,是深入体察内心,时常观照自己,她称之为修心。“我以前的个性有点急,但瑜伽修炼让我内心慢慢平稳下来,更懂得在体察和接纳中享受。”
倾听内心的声音:
《一半明媚,一半忧伤——那些民国女子》这本书的写作,缘起是孟小冬。
江泓偶然翻书,看到当年上海滩叱咤云风云的杜月笙,满心欢喜迎娶已经四十多岁的孟小冬,不由得好奇,想八卦一下。于是,找来《梨园冬皇——孟小冬》细看。那是2007年,比陈凯歌的《梅兰芳》还要早。想不到的是,这一看不可收,一个接着一个人物链接起来,她看了很多民国时代那些奇异女子的传记。颇为感叹那个时代的颠沛,那些人物个性的丰富,“那个时代的人,都活得都有自己的风骨,也异常精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难以比拟的,她们很多人身上都有一种传奇性,所以就有了动笔写一写的念头。”
写作就是和人物对话的过程,就是随着她们活一遍的过程,虽然民国女子各有各的风采,但她最爱的人物,还是合肥张氏四姐妹中的老幺张充和,一个内心温婉而强大的女性。
张家老幺一出生,就由叔祖母过继到乡下,叔祖公一副乐天知命的道家做派,给她请最好的老师,接受最棒的教育,却从不硬性要求什么。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充和,温文知礼,懂得怜悯和忍让。
她的三个姐姐都非常优秀,和她们相比,她更真实自然,是最不虚荣最没有比较心的一位,安然于自我的内心感受,在诗词、昆曲、书法种种古典爱好中自得其乐,甚至从北大退学,只希望和她的文人朋友们一直过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当她发现政治形势有变,很清楚自己并不适合一个全新的时代,于是远嫁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离开中国时,她没有带什么黄金细软,只将一方古砚,几支毛笔和一盒五百多年的古墨随身携带。后来长期在耶鲁大学传授昆曲书法,在异国他乡做着中国梦。
这个女子,不被浮华蒙蔽,不受外界干扰,不被他人左右,因为她清楚她的内心。
江泓说,其实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宝贝,只是世俗渐渐蒙蔽了我们的灵性,真正的成长就是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佛去尘埃,让自己成为本真的自己,这样才可能获得安然和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