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一个认真的人

(2009-06-24 14:37:54)
标签:

文化

分类: 声色笔记

没有办法,我做事情不由自主的认真,特意贴我今天的审片纪录小小证明一下。我是一个认真的人

 

                         6月23日 片审记录 

总体:今天的稿件不仅速度较快,涉及的面也广,现场意识强,不少出镜记者表现不错,现场的串联既节约了成片时间,还增强了新闻感和现场感。出现了“高架桥水帘洞”这样的好片子,张弓的出境,尤其是水没脚腕的画面给人印象深刻。这条片子把收视从0.135拉升到接近0。752。

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片子安排在什么位置,效果会最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这条夜班稿件,采访部第二天派出另一路记者去探究水流不畅的原因。形成一组有感性、有理性的完整稿件。也很有联动感:中午播出一条,第一线播出两条,《夜线》以后还可以考虑进一步的生发、扩展,比如梳理一下合肥哪些桥、路、地段一下暴雨就成涝(用图片也可以);甚至比较一下国外城市规划给排水的好做法。

 

“GPS 定位”一片有采访难度,记者从个案入手,比较鲜活。将收视逐渐从接近0。691处提升并维持在1。173处。

 

“大学生开豆浆店”这样的人物稿件放在收视平台已经搭建的第三、第四版块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重点说说资讯报道。一般不外乎四种报道方式:口播;口插画;记者出镜;出镜加采访;出镜加采访加解说。应当根据资讯与公众的关系,(从重要性、建设性、新鲜性、涉及面来考虑)及电视表达优势所在去考虑采取哪种方式。

当日第一线“我省将出现高温天气”、“78万学子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将揭晓”和“放宽个性号码规定”为例,就可以采取不同方式,不必平均用力。

在资讯采访当中,尽量避免采访“官腔官调”的负责人和端着、隔着,不能深入浅出的专家,如果必须用就尽可能压缩。戴着面具的脸讲乏味的套话、旧话、听不懂的话,会削弱新闻感,破坏节目的气质。

比如“中考”一条,不一定要采访那个考点学校的校长,即使采访,也应该让他讲出点有实际内容、有新意的话。那些准备之类都是老生常谈,点到即可,没必要讲上好几段。“天气”也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口播或口插画就可以交待了,专家如果没新鲜的、能令观众提神的内容,就不一定让疲惫的专家受累了。

“高考成绩将揭晓”采用记者出镜的方式不错,倒不一定让负责人讲很多,是不是可以考虑提供类似其他省的情况等观众可能会传播的信息? 这条稿件后部加高考宣传片将收视降低到0。

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几条不太精彩的短讯叠加是否容易引起收视下滑?

“放宽个性号码规定”做得拘谨,仅仅介绍规定,不是电视强项,也不是观众的兴趣所在。是否可以考虑,向观众曝一曝,新规之后,个性化是不是更张扬?更受欢迎?车主反应如何?有什么特点?第一个来上牌的是什么样的号码?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样的号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