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步步莲花 |
(看来人人绕不过30年,美女陶让我写篇关于穿衣30年)
我的花衣裳
我对服装有惊艳之感,应该从那期大众电影开始,封面女郎是张瑜,穿着一件电影《知音》里小凤仙的行头,顾盼生辉,巧笑倩兮。
那是1982年热播的一部电影,快三十年了,我的记忆还清晰无比:那件天蓝色的小洋服,泡泡袖,白色的蕾丝花边。正是民国时期,西风东进的产物,后来看《黄飞鸿》,关之琳演的十三姨也有差不多的一款,手里还多把白色阳伞和照相机,走起路来,风摆杨柳,婀娜多姿,很是新潮。她和小凤仙当然都是当时的时尚中人。
别说民国时期,到了1982年,那样的衣服还是令我非常迷恋,虽然尚是黄毛丫头,却已经懂得对着封面上的美人头发呆,确切的说,是对着那件蓝色的小洋服发呆,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穿上那么漂亮的裙子。
截至那时候,我似乎还没有见过有着花纹图案的、那么宽的蕾丝花边。之前全国人民都是灰蒙蒙的衣服,直到八十年代初,随着电影电视的解冻,人们的衣着才开始渐渐有了花色。我就更惨了,别说带蕾丝边的花衣裳,就是普通的新衣,我都很少穿过,因为上面有两个姐姐,似乎总在捡她们的旧衣服。(当年的陈冲)
那时候,我两个姐姐已经开始勺刀了,有那么一两件泡泡袖短袖衫、大岛理惠衫(《血疑》里边幸子的姑姑穿的那种铜盆领衣服),我偶尔半偷半借来穿穿,总觉得不过瘾。于是琢磨着说服妈妈为我量体裁衣,那时候的母亲似乎都会裁制衣服,一台蜜蜂牌的缝纫机能包下一家老小从内到外的所有衣装,还真是,就连短裤都是缝纫机踩出来的大大的那种。
不记得使了什么样的小花招,让妈妈动了恻隐之心,答应帮我做件新衣服。我兴奋极了,也知道完全照搬那样的戏服是不合现实和本人身份的,于是,无师自通的着手改良,在白纸上画了草图,指指点点的告诉妈妈,我想要什么样的袖子、什么样的领子、胸前两边各要褶出三道皱褶,让我最不甘心的是没有办法买到蕾丝花边,便只好用同色布挤出风琴边镶在领口来替代。
没两天,一件我设计的太阳红色的小衬衣有妈妈炮制成功,只是领口、袖口、胸口的小小变化,让我顿感自己的卓尔不凡,自信心大增。这是我最早的追逐时尚的行为,开蒙的挺早,以后又缠着妈妈做过劳动布小喇叭裤、百褶裙之类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算把自己整得离时尚不远。
这样的习惯沿袭下来,一直都喜欢看时尚杂志、看电影杂志,看那些美女华服。看着看着,看到王菲穿黑丝袜、超短裙,故意露出一小段白亮亮的大腿;看孙燕姿脚蹬彩色小棉袜踩着镂空凉鞋。
时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时尚界人士曾经言之谆谆,“好女孩正规场合不要黑丝袜,更不能在裙子和丝袜之间露出大腿的皮肤”,至于凉鞋、棉袜的搭配,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可是,规矩随她们而变,时尚由她们而定。
当年少的惨绿和狂热沉淀下去,当面临那么多自由的选择,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英国女人毕生只需要一件黑大衣。我仍然看那些养眼的杂志,仍然喜欢蕾丝花边,只是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舒适,越来越看重内敛、精致的感觉。
花衣裳越来越少了,内心深处,却慢慢开出一朵素雅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