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城纪事·柳州香山慈小

(2010-01-19 09:53:32)
标签:

柳州香山慈小

文化

柳州

郦虹

龙城纪事

分类: 龙城纪事

   北京香山慈幼院柳州小学校
  柳州教育史上的京办私立学校
  
  2009年11月29日,我的电子邮箱收到了这样一封电子邮件:
  我今天中午无意中进了“柳州新闻网龙城论坛的龙城文苑版”,看到2009年3月4日有一篇名叫《我所知道的柳州香山慈小》的文章。我是柳州香山慈小周仰岐校长的孙女,我父亲出生在柳州,名叫周维铎,小名多多,1952年全家迁回北京,我父亲看到文章后非常想和作者联系。因为看到您在下面有一篇回贴,无奈之下想请您帮个忙看能否联系到这位作者,不尽感激!
  围绕这封电子邮件,我开始了与该网友的网络联系及开展了系列的“寻旧”。在“寻旧”的过程中,根据原柳州香山慈小一些学生的回忆,关于北京香山慈小柳州小学分院的一些历史往事慢慢地集腋成裘——
  
  避战祸柳州设分院
  北京香山慈幼院是由曾任过国务总理的熊希龄(1870--1937)创办于1921年,主要收留战乱时期的孤儿。它早期是一家孤儿院,后来发展成一家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女校、技校、校办工厂的慈善教育机构。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继而北平失陷,香山慈幼院未及全部迁出,同年12月25日熊希龄因脑溢血在香港逝世,由其夫人毛彦文接任香山慈幼院院长。根据毛彦文所著的自传体《往事》在广西创建了桂林分院、柳州小学分院。抗战胜利后,仍在北京香山继续办慈幼院,直到1949年1月北平解放。
  据相关史料,1946年初,湖南藉革命音乐家易扬于1947年初到柳州香山慈小教任,除教音乐外,还编印了三期《儿童歌曲》,解决了当时中小学生严重缺乏音乐教材的问题。
  那时创办的柳州“香山慈小”,最初设在桂林,曾就读于该校的杨育晞在《鱼峰文史》十四期载文称当时迁到柳州的“香山慈小”全称为“北平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革命功勋及抗战遗族子弟学校”,后才改为“北京香山慈幼院柳州小学校”。
  当时柳州香山小的校长为北京来的张子招,教师相当部分也是北京来的。柳州“香山慈小”学生杨政中在散文《我的启蒙母校》中写道:北京香山慈幼院柳州分院坐落在柳邕路狮子山下,学校有两大特点,说正宗国语的北京女教师多。
  由于时局动荡,战事吃紧,桂省政府及许多机构、学校纷纷南迁。“香山慈小”也搬到了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丹洲镇,后辗转到了柳州。到柳州后,先是在窑埠街租房上课,后又搬到柳侯祠,最后在现104招待所的狮子山脚下建起校舍,1940年开始在新校舍开学。可是没多久,柳州沦陷,学校停办,校长张子招及部分教师一起逃难。张子招逃难途中在忻城病故。抗战胜利后,1946年学校恢复办学,校长为周仰歧。复校后,学校几个校友筹款将校长张子招的遗骨从忻城迁回,葬于学校大礼堂外右侧,并在上面建一凉亭纪念。
  据当时到柳州“香山慈小”校任教的现市一中退休教师杨道藩回忆,学校复校后,向社会招生。学校的教学环境当时是最好的,教师有北京来的,所以学生很多是有钱人家的。一到六年级各一个班,还有一个幼儿班。在校生300多人。学生平时穿校服,很整齐,从那张“香山慈幼院柳州小学部民国卅五年秋季复校纪念师生合影”照片可以看到。由于时局动荡,物价不稳,学校的学费一般都是用米来计算,柳州“香山慈小”小学部每学期的学费为两石白米(折合为125公斤)。
  杨道藩还保存有一张“香山慈幼院柳州小学校成立九周年纪念全体师生暨校友合影,37.5.1”,日期即民国37年5月1日。由此推算,柳州“香山慈小”应是民国28年即1939年成立的。1953年柳州“香山慈小”学校改名为“柳邕路上段小学”,
  
  众学生古稀忆母校
  在“寻旧”的过程中,记者接触到了不少当年在柳州“香山慈小”工作和学习过师生。
  原市财政局局长张春良曾是周仰岐校长爱人李韵竹的学生,而且与周仰岐的侄女周维玲、周维均也是同学。朱承宗、杨明仙、吴荣森都是香山慈小的学生,三人看了报纸后,即与记者联系。
  据杨明仙的回忆,当年由于周仰歧在“打老虎”运动时被隔离审查,李韵竹一时想不通就自尽了。在她自尽的第二天,周校长的问题搞清楚也解除了审查。当时学生们都知道李老师被葬在大龙潭路口即现造漆厂的宿舍位置,因为她信奉天主教,故坟上有一个十字架。
  柳江县教育局退休干部卢艳华是市委党校退休老师陈先生推荐的知情人,她是当年与周仰歧和李韵竹有密切接触的学生之一。李韵竹1943年还没有与周仰歧结婚,她领养了一个名叫刘敏漕的孤女,李韵竹让陆艳华与刘敏漕结成对子互相帮助,两人便成了好朋友。1944年初,陆艳华高小没有毕业就去考更高一级的学校,1951年她结婚时请了周仰歧和李韵竹来喝喜酒,夫妇俩还与老师合影,遗憾的是这些合影在“文革”中被一场大火烧毁。
  回忆起自己进柳州“香山慈小”的前后,陆艳华说进该校除了可在防空警报响时进狮子山洞里学习,而且是因为该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比较好。当时的周仰歧校长要求学生准备好四样东西,一是油灯,因为空袭警报响学生就进入山洞继续学习,而油灯就起着照明作用;二是写字板,到山洞里学习时没有课桌,写字板放在腿上可以当课桌继续学习;三是小板凳,也是为了进山洞学习时有坐,板凳和写字板都是交钱到学校,由学校统一制作;四是备一把小锄头,学生们课余时间在山下的空地里种菜,既解决部分菜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
  市民熊启先提供了曾在柳光小学(即原柳州电厂的子弟小学)任教的方福梅老师的联系电话,90多岁的方老师年事已高,对于当年的事记忆都很模糊了,但有一点她记得很清楚,她与李韵竹都是湖北老乡,当年柳光小学创建时缺师资,她向李韵竹向该校求助,当时柳州“香山慈小”便支援了部分老师到柳光小学。
  更巧的是,杨道藩老师的爱人虞秀蓂也是当年香山慈小幼师班的学生,知道周仰岐爱人及孩子的一些情况。
  虞秀蓂就读于原香山慈小幼师班的时候已经20多岁了,那时周仰歧和李韵竹有一儿一女,学生们经常逗这两个孩子玩,并按照音乐的“多、咧、米……”为序,叫周维铎为“多多”,他的妹妹为“咧咧”。1951年的一天早上,虞秀蓂起床推开房门,却看到了李韵竹直直挂在铁丝架上的遗体。李老师为何自尽,虞秀蓂不得而知。
  
  先辈后人欲柳寻旧
  当记者通过邮件、电话及QQ将市民和众多在柳州“香山慈小”学习工作过的情况反馈给 周凯苏时,她非常高兴,让记者转达她和父亲对提供信息前辈们的谢意。同时,周凯苏也坦承,她是首次知道奶奶的名字叫李韵竹。
  目前,周凯苏在深圳一家医院工作,父亲也从湖北到深圳和她一起生活,她父亲表示,有空的时候,他一定到父母工作过的柳州看看。
  当周凯苏的父亲知道城区政府和柳邕一小重新安置了张子招遗骨后,表示有机会到柳定要祭扫这位柳州“香山慈小”的前辈。

http://s16/bmiddle/48d16b21g781214c6f29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