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 |
说说“带薪休假“那点事儿
惠铭生
8月21日,国务院公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这一意见的出台,再次燃爆对带薪休假的热议。
以前经常听到这样一个“传说”:西方人特别喜欢旅游,他们的习惯是:上班挣钱,看挣的差不多了,就抛下手中的那份工作,义无反顾地走上旅程……
或许,这个“传说”有点夸张。但有点却是不争的事实: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是一个高福利、高薪酬的社会,他们衣食无忧,对生老病死也无太多的顾虑,所以,追求包括旅游在内的生活质量与情趣,便成为国民的一种必然选择——他们是为生活而活着。
按理说,我们原本不必羡慕任何一个国家。因为在我们的法律中,我们规定了一天8小时、一周5天工作时间;有包括五一、中秋、国庆、元旦和春节等法定节假日;也有法定的带薪休假——2008年1月1日,我国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同年9月18日,人社部颁布施行《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但现实呢?目前带薪休假落实率约为50%,舆论甚至将这个权利讥讽为“纸上的权利”。
带薪休假难以福荫更多的劳动者,谜团在哪?社会基本的“共识”是:一者,企业的逐利性和职工的弱势地位,是导致带薪休假难落实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近些年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希望通过减少员工带薪休假时间来降低成本,因而不愿主动落实带薪休假。另一方面,职工因个人谋生需要或害怕失去工作,往往也不敢主动维护自己的休假权益。二者,一些地方的劳动监察部门监督的缺位和追责力度的式微,是造成带薪休假难以落地的主因。
政府力推带薪休假制度,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国人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消费,扩大内需,让国人的钱不是“死存”银行,而是“活用”在市场。毕竟,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但是,旅游和消费,需要有闲暇时间,更得有经济实力做后盾。一家人若干口,若是远赴他地,经济恐怕难以承受。现在的风景区门票动辄几十、上百元,火车票、机票、食宿费用更是不菲,一家人出游一次,再节省也得花费万儿八千的。在房价、学费和医疗这“三座大山”的威压下,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当今出门旅游,应算是一种“奢侈品”。看看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字,你便会知道,作为一些普通家庭,数年出门旅游一次,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选择了。
事实上,每逢五一、国庆,更多的人或回老家省亲,或在家“蜗居”,而并非人人都在出游。至于说各旅游景区动辄人满为患,那是因为中国人基数过于庞大,五湖四海的地方随便出来一些游人,便会“塞满”景区,这不奇怪!
也就是说,劳动者的带薪休假权一直难从纸上走出来,并不单是因为资方的强势和监管部门的无能和无为。而更在于,一方面,我国的出行成本太高,景区门票高,高速收费高,车票、机票也不菲;另一方面,国人的收入普遍较低,而社会福利低,很多家庭目前尚为“活着”而拼搏,为生活保障而存钱。若指望带薪休假推动旅游、拉动消费,恐怕很难。
有钱独步天下,无钱寸步难行。在任何国家,推动旅游业、拉动消费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高福利,高工资。但在我国,很多家庭离这个前提差距甚远。再就是,带薪年休假制度起源地是法国。法国早在1936年就实施《带薪假期法》,比我国的规定早70多年。我们想几年走完西方社会70年“走过的路程”,这原本就不现实。
所以,说说“带薪休假”这点事儿,我们不难发现,带薪休假权难以从理想走到现实,远非政府反复强调、或是强制推行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百姓口袋殷实,需要地方政府不再拿景区当“摇钱树”,更希望房价低、看病不贵,甚至不再为养老而发愁担忧……当社会向前推进和发展的同时,带薪休假、出门旅游才会成为劳动者的一种“不经意”的生活方式,就如同休周末一般,变得天经地义,无人关注但却成为劳动者实实在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