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弃房断供”背后的不良信号
(2014-08-08 10:11:13)
标签:
时评 |
读懂“弃房断供”背后的不良信号
惠铭生
五六月末,浙江杭州、江苏无锡、福建宁德、江苏新沂等地都有业主因个人按揭贷款逾期未还而被银行起诉的案例。这些案件中,业主大多声称“无力还款”。目前尚无更多数据显示,“弃房断供”成为全国普遍现象。但是,监管部门早已做出预警。(8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业主为何“弃房断供”?我想不外乎三个原因,一者无力还债。二者,房价前贵后降,沦为“负资产”时,利弊权衡的结果就是“断供”。三者,将“断供”当作谈判筹码,倒逼开发商毁约降价。不管何种原因,“弃房断供”无疑是一种“多输”行为:业主损失首付款,个人信用进入“黑名单”。“弃房”转嫁给银行,银行背负包袱。“断供”还会斩断资金链,让原本缺钱的开发商雪上加霜……业主“弃房断供”一旦呈现燎原之势,还会殃及一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对此不可小觑。
当下,一边是诸多城市纷纷松绑“限购”,甚至不惜财政贴补“救市”;一边却是,诸多城市楼市滞销,甚至“弃房断供”。这些迹象无疑在表明:楼市暴利时代已终结,楼市进入“冬季”。虽然,我国楼市或许不至于到了崩盘的境地,但我们也应该读懂“弃房断供”背后的不良信号,并作出相应的预警。
首先,作为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现象不可持续。财政部近日公布的全国财政决算报告显示,2013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决算数为39073亿元,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近六成,是预算数的152.6%。在武汉,去年超九成政府性收入来源土地……也就是说,在不少地方,充盈地方财政“钱袋子”的,主要是卖地钱。“房价里有70%是税金”并非传说。所以,地方政府若还是死抱“土地财政”不放,并为高房价推波助澜,那么,加剧“弃房断供”现象,甚至楼市崩盘,不是没有可能。
其次,银行不应再做个别唯利是图房地产商的“帮凶”。面对畸高房价,有银行高管曾坦言:“房子根本不值这么多钱。”但问题是,多年来,对于明显“不值这么多钱”的楼房,银行方面却罔顾市场评估,对业主偿还能力不做细究,敢于发放八成甚至九成的按揭贷款,甚至出现“0首付”、“假按揭”……其所作所为,在无形中充当了“断供”的幕后推手,变相成为唯利是图房地产商的“帮凶”。
第三,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唯利是图,或让房地产业自断前程。近几年房价不理性上涨,楼市屡屡出现暴利,开发商赚得盆满钵盈。但市场不会永远单边向上,当畸高的楼价严重偏离楼房本身的价值后,一旦遭遇经济下滑,楼价里过多的“水分”必然会被挤出,进而反伤自己。最近,因为楼价降低而导致的“退房潮”和“弃房断供”就是明证。可以说,楼价一日不回归合理价位,房地产业就一日不会健康发展。
当然了,出现“弃房断供”极端现象,业主也是自食苦果。据报道,“断供”和可能“断供”的,绝大多数是炒房者。炒房原本是推高房价的祸首之一,原本为大众所反对、政府所遏制的。世界哪有只赚不赔的道理。“弃房断供”告诉人们:楼市有风险,进入须谨慎。
一边是,楼市进入“冬季”已成社会共识,一边却是地方政府热衷松绑“限购”;一边是不少地方出现“弃房断供”;一边却有专家学者和媒体无节操地鼓吹:“现在进入购房最佳时机”……在这噪杂纷乱的声音中,作为地方政府、房产商和金融部门的身上,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读懂当今楼市出现的各种不良信号,不要再一己之私利,而置社会大义于不顾,伤害国家经济与民生利益。当然,作为民众,更应该擦亮眼睛,对照现实,读懂市场释放出的各种信号,在是否购房方面做有明晰选择,防止盲目炒房,以免在伤害他人时自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