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院校歧视是从“娘胎”带来的

(2014-05-21 23:32:43)
标签:

杂谈

院校歧视是从“娘胎”带来的

惠铭生

21日,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一些岗位一定要“ 985”“211”毕业生,是人为抬高招聘的门槛,之所以产生这个现象,有它的客观原因,因为劳动力供大于求,部分企业就人为抬高门槛,这也反映出一部分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因为我们有明确规定,不得设立“院校歧视”。

不否认,劳动力供大于求、部分单位法律意识淡薄造成了院校歧视,但在我看来,当前泛滥的院校歧视是从“娘胎”带来的。这个“娘胎”,就是多年来,我国人为将高校划分为三六九等。

譬如,我国的高校在行政上划分为“985”“211”、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等三六九等,高考时,报名的院校有氛围一本、二本、三本和职专……学校不同,待遇有别,“985”学校的经费是普通高校的10倍之多;学生报考更是因分而异——考高分的,上一本、二本;次之的,上三本;最差的,也只能选择职专或民办学校。也就是说,一些学子们就业前,自己将要就读的院校,早就被打上了三六九等的“出身”烙印。

既然院校有级别,师资有优劣,生源质量、教学水准有差异,用人单位为了招贤纳才、呵护企业利益,凭啥不去青睐“985”“211”毕业生呢?抑或说,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原本一直在政策扶持、院校归类、生源录取等方面厚名牌院校、薄普通院校,大搞院校歧视,那么,用人单位焉能不会习惯性搞就业歧视?一句话,院校歧视是“娘胎”带来的,毕业生走上社会,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出身”不由己。只是“院校歧视”剥夺了绝大多数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对实现高等教育结果公平,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一个人报考哪所院校,选择什么专业,应该凭借自己的爱好和理想。读大学与穿衣服一样,适合就是最好的。对用人单位而言,有用的人才就是最好的。对此,我们为什么刻意将院校分为三六九等,让专业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堪称是“中国式”奇葩。

院校有三六九等,毕业生必然也会被区分为三六九等——院校歧视,这是“娘胎”带来的胎记。所以,多年来,中国高校“级别制”备受社会诟病,屡遭海内外学者的痛批,但却根深蒂固,难以撼动。而且这种“院校歧视”具有传播性和延伸性,用人单位招聘时因“校”选人就是明证。

很显然,杜绝用人单位招聘时搞院校歧视,必先从“娘胎”开始纠偏——从长远看,须先追求院校平等权,即取消院校行政级别外,在政策扶持、招生录取等方面实现均等对待,不搞三六九等。从近期看,可以逐渐淡化“高校等级制”,而逐渐代之以科学、公正、动态的制度,进而促成全国所有高校在某种意义上的“机会均等”,在大致公平的制度安排和资源分配下,开始良性、公平的竞争。

禁止招聘搞院校歧视,需要相关部门抓紧制定反就业“院校歧视”法律条款,维护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权利”;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在招聘时,带头不设置院校门槛,在机会上保证大学生就业公平;更需要国家及早进行高校改革,在“去行政化”的同时,让各类院校实现身份平等、机会平等。否则,即便教育、人社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用人单位搞院校歧视,但对消除就业歧视又有何裨益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